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永恒追求,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利。良好的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教育部制定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主要内容涉及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
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
很多疾病往往是由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在健康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可塑性最强。《指南》指出,应教育学生从小认识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学会正确理解健康信息,自觉采纳健康行为,注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领域要点包括:认识健康、个人卫生与保健、健康问题与疾病预防控制、用眼健康、耳鼻口腔健康、形体健康、健身锻炼与运动、健康作息、合理膳食、公共环境卫生、关注健康信息。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是旺盛的生长发育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逐渐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预防成年期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变化特点,不断调整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适应自身以及学习和生活环境变化,对健康成长和维护终身健康至关重要。《指南》明确,应教育学生了解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自我保护,减少健康风险行为及其危害。
本领域要点包括:生长发育、青春期心理、青春期性健康、性侵害预防、珍爱生命。
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健康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时期,应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保持积极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增强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主动化解困扰,增强抗挫折能力,提升幸福感。
本领域核心要点包括:社交与社会适应、情绪与行为调控、心理问题与援助支持。
传染病预防
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儿童青少年往往是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学校集体生活方式下,学生相互接触频繁,罹患传染病的风险较大,易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南》指出,应引导学生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了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树立公共卫生意识,提高传染病预防能力。
本领域核心要点包括:传染病基础知识、常见传染病及防控措施、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口岸公共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安全应急与避险
伤害、暴力威胁等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生命安全及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溺水和交通伤害(道路交通事故)是常见的导致学生意外受伤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校园欺凌和涉及学生的网络电信诈骗等时有发生。《指南》明确,应引导儿童青少年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学会预防和规避危险,掌握应急常识和急救技能,提升信息素养,增强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和能力。
本领域核心要点包括:应急常识与急救技能、用药安全、社会安全、校园安全;实验、实习安全及职业健康、网络与信息安全。
◎相关链接
2022年前三科
统编版教材全面使用
统编教材亦称“通用教材”“部编教材”。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辑,通用于全国各地学校。
根据教育部规划,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2017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2019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已覆盖20个省(区、市),2022年前将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
临报融媒记者 宋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