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莒南县文疃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精心打造服务群众的精神乐园,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
延伸实践阵地 搭建文化平台
文疃镇按照“有场所、有制度、有人管、有活动、有台账、有检查”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处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对20余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精心打造了“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建起了12处村级文化广场,12个乡村大舞台,27处农家书屋,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搭建了优质载体。
丰富文化生活 提升服务水平
围绕群众文化需求探索实践“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精准化配送模式,深受群众欢迎。此外,为适应文化活动的需要,各村均成立了农民业余文艺表演队和广场舞队,设立文艺指导员,培育文化能人,指导小演小唱。
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新风培育、文艺展演、志愿服务、送戏下乡、公益电影下乡、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各类专题活动,惠及48个自然村。结合“我们的节日”“四季春晚”“全民阅读”、赶黄河大集、桃花节、中医药康养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积极创作并推出一些适合农民口味的文艺作品,其中歌曲《赞美你莒南环卫》,沉浸式情景剧《归雁还乡》,小剧《四个婆婆夸儿媳》,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乡村振兴中新农民的鲜活形象。
挖掘文化遗产 丰富乡村记忆
统筹推进镇史、村史、红色文化、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盘活西田庄“抗战模范村”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全国农民科技状元”宋开周“窝瓜下蛋”的农科文化。精心打造了省级文保单位甲子山医院旧址和宋家庄村史馆,利用图文资料、历史实物,通过声、光、电技术的加持,再现历史场景,使其成为党员群众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从而让本土优秀文化更生动、更有生命力。
推动“手造”工程 赋予发展动能
在充分发掘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文疃大饼、文疃全羊汤等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传承滕氏烧烫伤和祛风膏药以及古琴、尺八、茶叶、剪纸、草编、泥塑、核雕等手工制作技艺,凝聚文化自信。投资建成了张牧山古琴工坊和松山春茶叶加工作坊。让“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思晴 通讯员 陈长松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