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葛世艳 林鹏 临沂报道
靠山吃山,近水饮水。在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马牧池乡,地瓜是这里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不过,由于老辈农民种植的品种老化,很难卖上好价钱,常受市场冷遇,导致“薯贱伤农”,不少村民已经放弃种植。
沂南人徐道锋却偏偏不信邪,一头闯入了地瓜市场。经过五六年的摸爬滚打,不光自己腰包渐鼓,也让地瓜成为当地百姓手里致富的“金疙瘩”。
徐道锋展示丰收的地瓜
初生牛犊不怕虎,历经风雨后迎来彩虹
早些年,徐道锋曾在外务工,后又回乡开了五六年饭店。开饭店期间,每年到马牧池乡收购地瓜的客商很多,他们到饭店用餐时常夸马牧池乡地瓜好吃。客商们各种信息的汇集让徐道锋觉得,地瓜市场潜力巨大。此时,转行种地瓜的想法开始在他内心萌芽,且越来越强烈。
2014年,徐道锋不顾家人反对,在马牧池乡董家庄一次性承包了100多亩地,并成立了汇鑫地瓜种植专业合作社。
家人的反对不无道理。徐道锋从未有过地瓜种植经验,一次性流转百余亩地瓜,风险不小。
徐道锋却认为,认定的事就要做!从2014年开始,徐道锋前后将100余万积蓄投入到地瓜事业中。
果如家人担心的那样,创业最初几年,徐道锋为自己的义无反顾“付出了代价”。
2016年,他与周边700余户村民合作,种植1000余亩地瓜。不料,临近收获时节遭遇持续性阴雨天,加之一场霜降,未刨的地瓜全部被冻。徐道锋不但没挣着钱,还赔了30多万。
徐道锋说,这只是自己创业路上的一个插曲。他几乎将种地瓜的所有弯路都走了个遍。品种、肥料、栽培方法……每一步不懂,都很难养出好地瓜。每一步前进,都让徐道锋备尝艰辛。
逆境面前,徐道锋毫不畏惧。正是在最困难的那几年,徐道锋凭借超前的品牌意识,注册了“北大山”商标。
“不能光靠种植赚钱,还得想办法延长地瓜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徐道锋开始与有资质的厂家合作。很快,地瓜条、地瓜粉、地瓜叶、地瓜梗、薯味面条……这些产品被摆上了货架,进入大众视野。
此外,徐道锋还在县城开了一家早餐店,专做地瓜面汤包,配合“地瓜系列八宝粥”,深受消费者喜欢。依托汤包店,徐道锋搞起了加盟。可以说,地瓜的美食功能几乎被徐道锋开发到了极致。
地瓜丰收在望
带百姓靠地瓜致富,要把地瓜与红色文化相结合
在不断延伸地瓜产业链条的同时,徐道锋始终不忘改良更新品种。毕竟,老品种不受市场欢迎,经常处于被动局面,一度让他“很受伤”。
通过不断摸索、查阅资料、参加培训,加上农业部门指导,徐道锋在种植技术和销售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对品种的把握游刃有余。
品质好,就能卖上好价钱。最初,徐道锋将地瓜定位中高端市场,把地瓜包装成礼品盒通过朋友圈销售,赢得口碑。“地瓜好吃,就有回头客。拿着咱这礼品箱送人的,往往还会找来。”徐道锋说,逐渐打开了局面。后来,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推广,销量更上一层楼。
“很多客户是大量团购,一次就上百箱。现在有20多个代销点为我们销售地瓜。”徐道锋自豪地说,汇鑫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特产专供基地。
眼见徐道锋的地瓜受客商青睐,周边百姓主动找上门来,采购优质地瓜苗。在徐道锋的带动下,大家改进栽植方法,提升地瓜品质,由徐道锋向他们收购。“百姓只要卖地瓜给我,每斤就比其他客商收购价高1-2毛钱。”为了让北大山地瓜叫得更响,徐道锋先后建成两个地瓜窖,储藏量可达300万斤,并雇人对地瓜按照大小进行分级、分拣、入窖。
截至目前,有700多户百姓常年给徐道锋供货,全年收购量五百余万斤。仅2018年,营业额就达到了600多万。去年,汇鑫合作社还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道锋逐步扭转了局面。“认定的事,贵在坚持,从去年开始,我们盈利了。”徐道锋唏嘘不已,“五年入行,十年称王。真是一点不假!”
“今年,我们准备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地瓜。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销路,让更多人吃上‘北大山’地瓜。”徐道锋这样描述汇鑫合作社的未来。
其实,徐道锋内心还有个梦想,就是深挖地瓜内涵,与当地浓厚的红色文化相得益彰。徐道锋深知,尽管这条路还要摸索很长时间,但是他会一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