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振兴”攥指成拳 “三大文化”交相辉映
多彩院东头绘出乡村“富春山居图”
全国最美乡村有多美?院东头镇算得上一个标准参照系。这片位于临沂市沂水县西南部1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A级景区就达7处,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最美乡村等。
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攥指成拳,红色、历史、现代“三大文化”交相辉映,院东头镇着力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沂水县院东镇田家峪果园合作社,果农杜守平正开心地采摘着熟透了的“红富士”苹果。(资料图片)
产业融合 “融”出富裕之美
产业薄弱的乡村,是立不住的。院东头镇把农工旅“融”在一条产业链上共舞,产业融合程度步步走深。
院东头镇有4万亩无公害生姜生产基地、5000亩有机茶叶基地以及3万亩优质林果生产基地。“农头工尾”,就地取材,镇里重点培育昆润食品、蒙山龙雾、沂蒙山酒业等龙头企业,打造集农业观光、特色采摘、电商运营于一体的智慧生态农业园区。
引建生物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把当地产业振兴推向更高质量。以泓达生物、昆达生物等龙头企业为支撑,重点实施杂醇油综合利用等工业技改项目11个,南博万休闲旅游食品、智慧家居、年产5000吨芝麻香型高端白酒等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加快推进。
村庄即景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院东头因美致富。做精“红色旅游、创意农业、特色民宿”结合文章,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连片打造以康养、红色为主题的民宿,建成精品特色民宿17家。现有农家乐300余家,近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工作,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并作为全省唯一乡镇参加全国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
沂水县院东头镇建设的电商直播基地。(资料图片)
人才振兴 “架”起腾飞之势
人才匮乏的乡村,是飞不高的。人才兴,则组织强;组织强,又为孵化乡村人才编织出活力摇篮。
近来,红嫂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已成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典型试点,桃棵子村合作社入选省农业农村厅《社会化服务组织典型案例》,成为该镇推行“头雁工程”的范本。
选优配强村级组织带头人,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做好人才储备。目前,院东头镇已将40%的村党支部书记纳入专业化管理,引导村级党支部依托现有农业、旅游和扶贫项目等资源与社会资本、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村企共建、村社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
人才难得,院东头镇坚持引、聚、育“三驾马车”并重,推动“人才工厂”发力。
借力政策“聚”人才。共有135名省、市、县第一书记先后到院东头镇开展帮扶工作,共落实帮扶项目近500余个,争取各类资金3亿多元。
企业筑巢“引”人才。协助扶持镇内泓达生物公司和昆达生物公司申报重点实验室、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完善人才平台载体,先后引进专职科研人员46名,其中高级工程师3名、研究生26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引擎”。
依托培训“育”人才。依托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乡村振兴培训中心、电商直播基地和淘宝镇创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等各类新型农民。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552人次,引导人才168人投身家乡建设。
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小道。(资料图片)
文化铸魂 “铸”出磅礴之力
文化浅薄的乡村,是走不远的。红色、历史、现代“三大文化”交相辉映,院东头镇深度铸魂,以文化人,行稳致远。
地处偏远山区的桃棵子村,因红嫂祖秀莲而闻名,她与八路军战士郭伍士之间的感人故事,照亮了桃棵子村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景深”。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抗日堡垒村”西墙峪建成红色文化体验区,沂蒙军史馆成为重要的党性教学基地,红色文化广场红色闪亮,源源不断地散发文化铸魂的魅力。
从“来时路”中汲取智慧,走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院东头镇深耕历史文化沃土,全力推进“密邑文化展示中心”、“望仙院保护修复工程”等项目。
“板凳课堂”上“讲故事、学理论”,院东头镇深入培育新时代文化风尚,营造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大舞台、仿古文化长廊,建设群众文化生活阵地,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临报融媒记者 孙成思 化强 刘家君 通讯员 田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