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通知,确定88个村列入第三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名单,其中临沂市5个村庄上榜,分别是沂水县院东头镇南墙峪村、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村、沂水县诸葛镇红石崖村、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莒南县十字路街道虎山泉村。通知要求,加强乡村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发挥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沂水县院东头镇南墙峪村
南墙峪村,位于沂南县院东头镇驻地西7.5公里,盛产生姜、芋头、香椿、甜柿等。村处峪中,村南有泉,初名南泉峪,后泉枯,复以村南山陡似墙,改称南墙峪。抗战时期,南墙峪一带是山东纵队的指挥机关所在地,是沂水抗日根据地中心、中共沂水县委所在村,有“红色丛林中的碉堡”美誉。南墙峪、西墙峪、桃棵子统称为南墙峪,随着党组织的建立,1942年南墙峪分为3个村。
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村
尹家峪村位于沂水县西北部山区,在泉庄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尹家峪村百泉奔涌,水质优良,常年恒温,溪内碧草如茵,温凉河四季长流。尹家峪村生态环境优美,村内植被茂密、古树参天,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1万个以上,生态宜居。村内建筑统一规划,就地势地形而建,本着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原则,不随意砍伐树木,不破坏地形地貌,突出自然景观。
元末明初建村,初定名任家庄,清初更名任家峪,民国初年改为尹家峪。在革命战争年代,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部直属后方医院的建立和救护八路军战士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沂水县诸葛镇红石崖村
红石崖村位于沂水县诸葛镇驻地北3公里处,三面环山,西边距沂博路1公里。自然环境良好。周边有多处村落,距青莱高速诸葛出口3公里,距沂水县城3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区域年平均降水量800—830毫米,年平均气温15—17摄氏度,特别适合旅游开发。红石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现留有大量遗迹和奇闻逸事、传说故事,为红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村是沂蒙“红色堡垒村”。
抗日英雄武善桐烈士事迹就发生在这里。1942年11月3日,日本侵略军扑向红石崖村,逐家逐户进行搜查,诸葛乡党支部书记、夏蔚区委委员武善桐同志为了掩护伤员和药品,将鬼子引上小崮子,与敌人同归于尽。1944年12月,中共沂北县委为他立碑纪念。
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
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是沂蒙“红色堡垒村”,是红嫂明德英的家乡,也是“小车队长”、支前模范李家才的家乡。1941年,山东纵队司令部驻在马牧池,政治部、宣传部、保卫部设在横河村。1941年侵华日军对我沂蒙山区进行扫荡,在激烈的包围与反包围战斗中,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护伤员庄新民,英雄事迹流芳千古。2009年9月10日,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支前模范李家才是横河村人。1941年8月,日本侵略军“扫荡”期间,李家才护养了4名伤员,被常山区委评为掩护伤员对敌斗争的模范党员。解放战争时期,他曾6次带领民工参加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支前工作。其中,1947年1月15日,沂南县调集小车300辆,民工600人,组成小车大队,由大队长李家才带领,支援鲁南战役。小车队进驻卞庄后,任务有变化,需急速北上支援莱芜战役。李家才带领小车队急行军100余公里赶赴莱芜前线,完成了支前任务,受到鲁中军区的嘉奖,获奖旗一面,上书:“奖给沂南县模范支前民工李家才小车队”,还奖励步枪40支、子弹300发。
2021年初,沂南县对红嫂明德英故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将红嫂明德英和“小车队长”李家才的事迹在国家4A级景区红嫂家乡旅游区进行展览,让更多的群众了解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马牧池乡始终把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23年,利用横河村创建第二批红色文化特色村的有利时机,投入140万余元,建立红色文化广场、新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美化周边环境,让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
莒南县十字路街道虎山泉村
虎山泉村位于莒南县城北三公里处天佛山脚下,由虎园、石泉湖、柴火山南头三个自然村合并组成,东邻刘家扁山,西靠刘山村,南连大沈家扁山、邹家扁山村,北依沃土。明朝崇祯年间化姓迁此地立村,现有人口总数2100人,890户。村内旅游资源丰富,红色底蕴深厚,乡村旅游正成为村内新兴的产业之一。
虎山泉村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山东水库之母、石泉湖民居2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黑虎山军用防空洞、石泉湖水库东坝、石泉湖水库西坝3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建设有石泉湖村村史馆、虎园村村史馆2处,其中石泉湖村村史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者 梅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