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壮志,岁月如歌。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原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高明,原临沂市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王滨都与沙洪交情至深。在他们的印象中,沙洪为人正直谦和、平易近人,是个“对党忠诚、令人敬佩的革命文艺战士”。
沙洪(右)和高明合影。
高明:沙老对临沂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了感情
“音乐就是如此神奇,即使隔着再远的距离,隔着屏幕,当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时,便自觉让人勾起了记忆深处的回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原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明回忆,2001年初夏,建党80周年前夕,时任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他与《跟着共产党走》词作者沙洪因歌曲原创地纪念碑揭碑仪式结缘,并有幸对他进行了一次长达2个半小时的专访。
时光荏苒,转眼20载,回想起采访沙洪的情景,高明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当时沙老戴鸭舌帽,着便装,身材高大魁梧,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了慈祥和坚毅,虽已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状态很好。我们当时从工作聊到临沂老区的变化,从《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聊到曲作者王久鸣,沙老的言谈中透露着无穷的智慧,深刻而隽永。”高明说,在他的印象中,沙老亲切又和蔼、真诚又低调。时光如水,虽斯人已逝17载,但沙老的音容笑貌还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印记着,愈久愈加清晰。
“在采访过程中,有件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当我问沙老,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作为一个刚满20岁的年轻人,是怎么在10分钟内写出‘灯塔’‘舵手’这样的词的?沙老充满自信地回答我,这不是写出来的,这首歌所表达的感情、思想和信念,是从他的心中迸发出来的。”高明说,时隔20年,沙老至情至深的话语仍时时在他的耳畔回荡。
高明回忆,在临沂期间,沙老不顾年迈和旅途疲劳,兴致勃勃地深入市区、街道、企业等地参观考察,还到临沂老年大学看望了同学们。“沙老对沂蒙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分感慨,赞叹不已。他说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0多年,对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和他接触的过程中,他不只一次地告诉过我,是沂蒙人民养育了他、培养了他,沂蒙山就是他的第二故乡。”高明说。
沙洪(左)审定王滨主编的《永远的歌声》文稿。
王滨:沙老是个对党忠诚、令人敬佩的革命文艺战士
“出自沂蒙山的歌,千首万首,最响亮就是《跟着共产党走》这首。这首歌的歌声曾响彻黄河南北,萦回在中华大地上。”原临沂市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王滨告诉记者,他与沙洪结缘于1990年4月、拍摄电视音乐专题片《出自沂蒙山的歌》时。在他的印象中,沙洪为人正直谦和、平易近人,是个“对党忠诚、令人敬佩的革命文艺战士”。
“1990年4月,我发起并参与拍摄电视音乐专题片《出自沂蒙山的歌》,我叔叔正好是沙洪的老战友,他起意可以邀请沙洪来临沂参与专题片的拍摄。”王滨回忆,在叔叔的邀请下,不仅沙洪,王久鸣、姚明、王言畅、马旋等老同志、老文艺战士都应邀来到了当年他们战斗工作过的沂蒙山区。因剧结缘,沙洪和王滨从此之后也开启了他们长达10多年的友谊。
王滨回忆,200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沙洪联系上他,委托他撰写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创作背后的故事。“书名定为《永远的歌声》,旨在弘扬爱党爱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王滨说,在《永远的歌声》一书编辑过程中,他有了更多与沙洪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在接触中,他从沙洪身上看到了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斯人已逝,精神不灭。今年的6月8日,86岁高龄的王滨向正在筹建的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捐献了6件珍藏几十年的革命文物。捐献文物中,就有沙老留给他的毛衣、衬衫。王滨认为,沙老虽然离开了,但是他激励人心的歌曲及诗作,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财富。
临报融媒记者褚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