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沂南县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照护中心,100多位老党员领到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国家把我们照顾得很好,现在还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荣耀……”握着纪念章,98岁的马成祥激动地流泪。在这个照护中心里,老人们可以享受到专职医疗及护理人员、营养师的24小时免费服务,日子过得轻松而舒心。
沂南县曾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是沂蒙红嫂精神的诞生地。据统计,该县现有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城镇未享受离退休待遇老党员(以下简称老党员)348名,他们平均年龄为92.6岁。
“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曾经作出了很多贡献。沂南的老党员人数多、年龄大,身体病痛较多,而且很多都住在农村,生活条件比较差。”沂南县委“两新”组织工委专职副书记、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刘晓介绍,为了进一步关心关爱老党员,该县2019年出台了《关心关爱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实施办法(试行)》,创新实行了医疗保障基金、免费集中照护等措施,并结合开展党内集中性教育,引导老党员发挥余热,传承沂蒙精神、红嫂精神,实现了老党员“政治有荣光、医疗有保障、生活有照护、困难有帮扶、日常有关爱”。
沂南县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照护中心,就是该县依托沂南县天河养老中心专门设立的康养机构。该县设立了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关爱基金,通过县管党费、县财政拨付和县慈善总会、爱心企业捐赠等渠道,每年筹集资金280万元,把全县所有老党员纳入照护范围,为老党员免费集中供养提供了持续长久的资金保障。
“在这里,住得好、吃得好,还有医生护士照护,真是享福了。”94岁的老党员王家余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这位1944年入党的“识字班”,当年带领着村里的妇女,缝军衣、做军鞋、送军粮,不断支援前线。“我发动村里的‘识字班’,还开荒了一亩地种棉花,棉花都交公了。”王家余说,她是党员,做的工作都是分内事,“现在,党把我们照顾得太好了。”
在老党员居住的房间,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智能化护理床、一键呼叫系统,还有防滑静音地胶、防眩光灯具、二十四小时热水。“我们这里现在居住了100多位老党员,他们每天的食谱都是营养师专门制定的,护理人员也24小时全天候服务。”照护中心负责人杨爱霞介绍,照护中心还成立了老党员临时党支部,设立图书阅览室、书画创作室等功能室,满足老党员日常文娱生活需要,让老党员生活舒心、子女放心。
除了对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进行集中照护,沂南县还建立医疗补贴制度,县财政、县管党费每年列支80万元,成立了老党员医疗保障基金,对老党员因病住院的医疗费,除按政策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外,个人自付部分进行兜底报销,从根本上解决老党员就医难问题。同时,还为老党员建立了签约保健医生制度、经常性体检制度、绿色就诊通道等,免除了他们的救护车出车费、挂号费等费用,每年为他们进行2次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真正做到了让老党员病有所依、病有所助。截至目前,该县共计为老党员报销住院费用743人次,累计报销金额126.42万元。
为了让老党员“政治上有荣光”,该县还举办了关心关爱老党员工作摄影展、老党员事迹展陈等,表彰老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贡献,组织党员干部们向他们学习。今年以来,该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邀请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党员担任义务讲解员、校外辅导员,到机关、学校、农村为党员干部和学生讲党课、讲革命传统故事,营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氛围。96岁的老党员高卓堂,多次被邀请到很多单位、部门讲自己的战斗故事,反响热烈。
为了关爱那些散居在村居、社区的老党员,沂南县整合了村级党组织、县直机关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力量共同参与。在农村,村级党组织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每月上门为老党员提供志愿服务;该县也组织县直机关党组织与老党员“结对连心”,帮助老党员解决各种困难。此外,该县还成立社会组织红色党建联盟,积极引导大爱沂蒙志愿服务队、蒲公英、智圣阳光等志愿者组织开展关心关爱老党员活动,定期到老党员家中拉家常、干家务、包水饺,给老党员送温暖送欢乐。2019年以来,该县累计开展关心关爱老党员志愿服务活动1970次。
临报融媒记者 王珊珊 张萍 通讯员 高维武 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