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沂河桥老桥顶升现场
“一组现在开始顶升,现场人员不要离开!”
“检查一下7号墩的A1压力传感器!”
11月12日,在控制台上设置完顶升高度和速度后,操作技术人员一声令下,北京路沂河桥老桥开始了第四天的顶升工作。
“我们选用长300米、重4000多吨的一段桥面作为试验段进行顶升试验,需80个千斤顶同时工作,观察顶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为后续顶升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目前一切进展顺利。”天元建设集团路桥三公司总经理、北京路沂河桥及两岸立交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李保强介绍,11月16日下午,试验段已经顶升到位,顶升高度2.6米,也就是说试验段已经高出老桥2.6米,接下来将对试验段原有墩柱部分盖梁凿除、加高盖梁。待试验段完成顶升后,将对北半幅剩下的桥梁段进行顶升,最后再把老桥南半幅一次性完成顶升。
控制中心
北京路沂河桥老桥使用新工艺,抬升不需要人工抬,只需560个千斤顶就能顶起这两万吨重的桥身。北京路沂河桥老桥南、北半幅分别长1210米,共2.5万吨重,需用560个千斤顶。按照一辆小汽车重1.6吨计算,相当于用560个千斤顶在1210米长、22米宽的平面上,同时顶起近1.5万辆小汽车。
桥梁顶升技术是指通过千斤顶及其他辅助设备,在不改变桥梁形态的前提下,将桥梁安全地顶起升高至所需高度的一种新型桥梁纠偏技术。这种技术原理十分简单,但技术要求极高,每一个环节都很关键。据了解,北京路沂河桥老桥顶升技术在临沂系首次使用,顶升规模在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
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专业性强、工期紧迫,如何保证顶升工作一次成功?
前期,项目部编制施工方案,包括技术准备、劳动力配置、物资准备、安全、质量、环保等措施,多次进行验算、验证,经过多方专家的反复论证,确保万无一失,才能进行施工。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桥梁的命根子。在顶升技术中,第一步就是反力基础施工。反力基础可分担顶升过程传递的荷载,后期会与老桥桩基共同承担桥面传递的荷载。
由于梁体要进行抬升,墩柱也要随之进行“增高”。在顶升期间,千斤顶顶起2.5万多吨重的桥身,为墩柱的“增高”留出空间。在对墩柱进行“接高”时,采用的方式仿若医学上的“接骨”,即将原有墩柱部分盖梁凿除,将原钢筋接长,并对盖梁接高、安装支座,桥面落在支座上,保证老桥和新桥桥面处于同一高程。
此次顶升技术的重难点在于如何保持上部结构在“不变形”的情况下安全顶升至所需高度。“每一个千斤顶旁边都设有一个压力传感器,就像安装在现场的‘火眼金睛’,随时监控现场情况,即时将千斤顶所受的顶升压力、顶升位移等数据传输到控制系统。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系统的监测,坚决杜绝不可控情况的出现。”北京路沂河桥及两岸立交改造工程技术负责人许修元介绍,将重达2.5万吨的桥身小心翼翼顶升,施工精度如同“穿针绣花”。控制好顶升速度,使其均匀、同步升起,且需将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每顶升20厘米,就要加高钢支撑,检查千斤顶、油管、限位器、感应器、液压控制系统等设备,顶升过程中还有专人盯防检查,确保顶升工作万无一失。
顶升除难点较多之外,还有一个“硬核”亮点——新老桥无缝拼接。新桥和老桥之间的衔接缝长度1240米,如何使两者通过无缝拼接融为一体,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更是此桥的关键技术核心。针对新桥和老桥无缝拼接技术,天元路桥集团工程技术人员会同钱寅泉、陆元春、李方元等多位著名专家教授,对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对施工采用的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无缝拼接技术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
高空作业,安全是重中之重。“每一名河道工作人员进入河道前必须穿救生衣,不穿救生衣的禁止进入。高空作业人员也必须系安全带。项目部每天都会进行安全检查,坚决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许修元说。
“此次顶升技术在我市首次使用,单体量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不久的将来,一座充满科技含量的全新北京路沂河大桥将出现在市民面前。以匠心践初心,以实干铸精品。我们将继续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不屈不挠的毅力,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确保工程按期高质量完成,为畅通沂河两岸、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贡献天元力量!”李保强说。
临报融媒记者 孙玉光 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