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2年,临沂情景器乐曲荣登艺术高峰
《沂蒙那段情》 摘取群星奖!
在9月15日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临沂市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摘取第十九届群星奖(音乐类),是临沂情景器乐曲首次问鼎此殊荣。2000年,临沂舞蹈作品《揽秋》获第十届群星奖银奖;时隔22年,临沂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再获群星奖,这是临沂文艺界的骄傲,是临沂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里程碑,更是临沂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展示。
自设立以来,群星奖推出了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展示艺术才华、实现艺术理想,搭建了国家平台,充分调动了基层群众文艺创作和演出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群众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群星奖的“含金量”,决定了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获奖绝非易事。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而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堪称“中国舞台艺术的天花板”。从2016年第十七届群星奖评选开始,评选奖项由之前的220个缩减为共20个,其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门类各5个,作品参评与获奖难度空前。
临沂是一片红色热土,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红色文化感天动地。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主创团队以李凤兰为原型,深挖沂蒙革命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以音乐艺术营造历史情境,以器乐演奏表达情感起伏,打造出了具有鲜明沂蒙地域特色、深刻红色主题立意、丰富情感表达共鸣的群众艺术作品。
《沂蒙那段情》既保留了山东传统吹打乐的乐器编制和特色,又创新采用符合群众艺术创作规律的音乐表演形式,以倒序的叙事手法和表演人物化、叙事故事化、舞台情景化的艺术手法,用吹打乐的语境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烽火沂蒙的那段感人爱情故事,反映了沂蒙儿女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心,生动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本届艺术节,《沂蒙那段情》从全国168个入围参加决赛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拿下群星奖音乐门类的五席之一。
文艺创作助力
沂蒙红色文化繁荣发展
近年来,临沂充分发挥临沂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弘扬沂蒙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先后创作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其中,现代柳琴戏《福大妮和山杠子》,荣获第35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入围奖”、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类三等奖;与山东省京剧院合作创排推出的大型革命现代京剧《燕翼堂》荣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奖;现代柳琴戏《雁舞兰陵》入选“百年征程时代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东省优秀剧目展演;舞蹈《田野飘来一片云》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复赛。优秀剧目的推出,,将沂蒙红色文化推向全国,有力助推了沂蒙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坚守红色题材推动文艺创作的同时,创新理念备受注重。一方面,突破原有的柳琴戏、歌舞、小剧局限,大胆采用儿童剧、情景讲解剧等形式,组织创作推出了全国首部沂蒙精神题材儿童剧《沂蒙妈妈》,策划创作了红色题材情景讲解剧《这片热土》,从观众群体和适应场景等不同角度进行积极探索,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文艺作品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创新红色故事演绎形式,在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大型情景演出《沂蒙四季·红嫂》和《民兵连》《妇救会》《永远跟党走》等一批沉浸式情景小院演出,用红色演艺提升旅游体验,借旅游活动弘扬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促进了文化艺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群众文艺创作
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群众主体地位越发突出,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临沂实施“百部优秀群众性小戏小剧展演工程”,打造“沂蒙四季·活力临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作、扶持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品牌性文化活动。全市每年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万场次以上,举办公益讲座、展览500场次以上,惠及群众约500万人次。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每年送戏下乡9000场次以上,放映公益电影5.3万场次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日趋丰富,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情四季·唱响临沭”“文化四季·多彩郯城”等公共服务品牌先后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化浸润 幸福花开——临沂市罗庄区新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与实践》项目获第五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罗庄区盛庄街道十里堡社区被评为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临报融媒记者 胡雪莹 通讯员 徐凌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