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罗庄区罗程路与三江路交会处附近,香满城食品加工车间内,数十位工人身穿工作服,戴着口罩、手套,有序地和馅、擀皮、裹豆包......一层层笼屉高高码在大铁锅上,蒸锅“吐”着白气,空气中弥漫着红豆的甜香。
从2015年的家庭式小作坊,到成为罗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传统年糕”,李金芳用匠心手造“包”住了乡愁,“粘”牢了市场,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手工和面、大火炕发面、铁锅烀豆、白糖拌豆馅......加工车间里,粘豆包所有步骤均为手工制作。李金芳说,这都是为了复刻儿时的回忆——“姥姥的年糕”。
李金芳所说的“姥姥的年糕”,是新中国成立前盛行的一种老式年糕,用糯米面发酵,加上红豆、红枣、白糖蒸制而成。
“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年糕。”李金芳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家过年都会蒸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热乎乎的年糕,将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融入其中,蜀黍面的黄色皮儿包裹着红艳的红豆、红枣馅儿,她总是把馅留到最后才舍得吃。
十几岁的时候,李金芳便外出打工。“我是回族,在外饮食不便,每次离开家时都要带很多姥姥蒸的年糕。”李金芳说,正是那些年糕,让她在外漂泊时感到一丝内心的安宁。她心里想着,如果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就好了。
李金芳用一口小锅,反复实践,终于将儿时的记忆创新改良,成了特色美食。“我发现朋友们来家做客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每次都让我蒸年糕。”李金芳笑道,时间长了,他们不好意思白吃白拿,说要买我的年糕。在李金芳的朋友圈里,“粘豆包”火了。
但是,再好的叫卖也不过是花埠圈的“土特产”,要想让“粘豆包”走得更远,就得创新品牌。朋友的话激励了李金芳,她大胆走上了创业之路。2015年,李金芳把自己的名字注册成商标,凭着口口相传的信誉,用诚心叫响了品牌,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一张将传统美食特色化经营的蓝图徐徐铺开。
“小时候吃的年糕有一个弊端,因为比较粘,只能放到碗里吃,并且碗也不好清洗。”李金芳说,后来,她给年糕做了一层薄薄的皮,“皮不能太厚,要擀成透明状,在便携的同时保证口感。”
有了皮的年糕呈球形、包子状,粘而不沾。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李金芳干脆将品牌命名为“李金芳非遗粘豆包”。“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敢于把名字做成商标,就敢保证产品品质,我用我的诚信带着产品往前走。”一诺千金,守住信誉的李金芳从来只是淡淡一笑:“诚信是我的金子,守住它才能发光。”
被塞得满满当当的粘豆包,皮薄料足,香糯味佳。李金芳的另一种创新,是她研发的“变式”粘豆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讲究低脂营养。”李金芳通过观察市场,做出了“水晶紫米”粘豆包和“彩豆香糕”粘豆包,“前者主要采用粗粮制作,能满足减脂人群的代餐需求,后者采用菠菜、南瓜等果蔬和面,色泽鲜 艳,营 养 丰 富,小 朋 友 喜欢。”
秉承传统,又有灵感加持,经过四五年的摸爬滚打,从做豆包小生意起步的李金芳成立了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临沂香满城食品公司,为同村百余位回族妇女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创收的机会,就业妇女人均年收入增加近5万元。目前,该公司在全国设立300多个代销点,做代理的大多也是居家“宝妈”。2020年,李金芳被授予国务院农民工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她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李金芳说,今后要借助“山东手造”和临沂融入长三角战略的东风,将“粘豆包”等系列食品送到上海等大城市市民的餐桌上,用匠心品质“粘”住更多消费者。
临报融媒记者 赵琳琳 通讯员 董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