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临沂市罗庄区黄山镇地处罗庄、郯城、兰陵三地交会处,每至夏秋,家家户户门前皆有杞条堆摞。将柳条去皮,经水一泡,柔软又坚韧。洁白细长的柳条在柳编艺人手中来回穿梭,演变成生活用具——簸箕、箩筐、篮子……黄山柳编艺人凭借精绝的技法将普通的杞柳编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编成精美工艺品卖向国际,编出幸福致富路。依水而生、坚韧如藤的杞柳在逶迤沂河的滋润下,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杞柳喜水,向水而生,与水共存。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黄山人便利用沂河、武河中下游肥沃的河滩地栽植杞柳。今天的黄山镇村村编柳,处处种杞,目前全镇杞柳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杞柳种植户5000余户,拥有柳编企业26家,已形成临沂佳源工艺品有限公司、临沂金狮工艺品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柳编制品经营企业7家。
“杞柳种植加工能耗低、收益高,对生产条件与场所要求简单,非常适合百姓居家创业。”从事柳编加工多年的村民王作国聊着家长里短,手指上下翻飞。一间宽敞的民房,门前一方大水槽,三五人拎着各自的家伙什一聚,一个有模有样的柳编加工点便在老百姓家里支了起来。“千百年来,我们这一带大多数家庭都靠这些小编柳成“金”柳条发家致富哩。”王作国说。
割下柳条“编筐打篓,养家糊口”,一首《编筐篮》童谣传唱至今:“跟着妈妈下南山,采得柳枝编筐篮,编了筐篮好换钱,不愁吃来不愁穿……”如今,这门手艺在自强不息的黄山人手中做出了“大名堂”。
从细嫩的白杞条到琳琅满目的柳编制品,黄山柳编在薪火相传中自成一格。以杞柳为杯、为盘、为篮、为万物,不仅因其独特的柔韧特性,也有着柳编艺人们“钻一行精一行”的执着专注。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件花篮状柳编工艺品诞生以来,黄山柳编已由传统单一的生活用品,发展为现代鞋帽、家居、吊花篮、洗衣篓、储物箱、宠物窝、婴儿篮、室内装饰品等数百类上千种品种。黄山柳编以优雅的造型、过人的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黄山镇的传统柳编餐篮还曾被当作生日礼物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2019年,黄山柳编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有了非遗“金招牌”,黄山柳编在传承和创新中发现了更多可能。罗庄区立足资源禀赋,推动成立黄山柳编协会,促进协会与片区内企业、加工户联手,推动柳编产品向附加值高的工艺品转变,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柳编产业体系。黄山镇以生态旅游为载体,建设劳动教育研学基地项目和柳编体验点,推动黄山柳编产业由单一成品销售向研学旅游拓展延伸。以“互联网+”为抓手,革新营销方式,开拓电商经济版图,将片区优秀青年和在外人才回引,统一组织电商培训,为片区培养了300名左右的本土电商人才,在全镇掀起了电商致富的热潮。
柳编“有利可图”,也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14个村5000余名柳编手艺人就业。当地柳编企业及手艺人积极谋划,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深度融合中不断将产品推陈出新。目前,黄山柳编产品畅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柳编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杞柳工艺品70%以上出口国际市场,年创汇1800万美元。
黄山柳编产业蓬勃发展,也为“山东手造”的艺术传承培育了肥沃的土壤。罗庄区因势利导,在黄山镇做大做强做优以柳编为代表的四大主导产业,培育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并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协助推动占地13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的华跃工艺品柳编特色展厅项目落地。在这里,黄山柳编正搭乘“山东手造”的“快车”驶向康庄大道。
临报融媒记者 赵琳琳 通讯员 董青 王国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