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妇联以“美在农家”引领乡村振兴,以农家之美推动乡村之美。为欣赏农家之美,感受农家之美,由“全域美”走进了“点线美”。
野店镇烟庄村是解放战争时期走出支前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的村庄。村口三层设计精巧的小楼,是“美在农家”示范户公方霞的家。进院后,最吸引我眼球的不是精致的楼,明亮的窗,而是南墙上挂着的一溜旧轮胎。当弃之如敝屣的旧轮胎被刷上斑斓的五彩挂在墙上,竟如虹如霓,内装些许泥土种上金钱草,当碧绿摇曳出娇嫩的身姿,生动的让人心疼,就这一抹浅浅的绿,竟让这小院生机盎然。
精神富足之美,在垛庄镇段现国的家中又得以更深的呈现。网络离我们很远,远到仿佛在天上云端,网络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天天与我们耳鬓厮磨,触手可及。他们全家搞网络直播,粉丝已达三十多万。段现国和他的母亲上线了,《最亲的人》、《父亲》、《母亲》一首首饱含亲情的歌飞上了云端,《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他们歌唱着家乡、宣扬着沂蒙精神,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精神的富足。
“美在农家”,农家之美不仅是物质生活之美,更是精神富足之美!
高都镇西峪村是“凤栖之地、钻石之村”,因产金刚石,人称稀玉而得村名稀玉,后演变为西峪村。是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的家乡。能走出高科技人才的地方,一定是有着深厚文化土壤的地方,这一点,在薛庆存家得到了验证。从外面看,与普通沂蒙农家并没有什么不同,而走进家去才知道大有乾坤。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一件件藏品,无不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积淀。
更让人感慨的,是薛老拿出的《家教辑录》,这是一本不厚的册子,记录着薛氏一族的世系源流,更记录着他们的家教、家训、家风。他们的家教中,体现的是道、德、诚、信、守法、勤奋;他们的家风中,体现的是敬老爱幼、爱国爱家、奋斗节俭、厚道助人。“院士家乡”,名不虚传!薛庆存曾感慨地说:“俺村的学风、家风、村风有了巨大变化,村里孩子争气,邻里和睦,村里也没有张三李四吵架的事儿!大家抢着去打扫卫生,村里街道看不到一点垃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了!”村风、家风、学风,好风尚带动农家美、乡村美,这都是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
堂阜河,春秋时期齐鲁界河,“管鲍之交”之源、“管仲脱囚”之地,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就了春秋霸业。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千年堂阜水,滚滚流到今,常路村就坐落在堂阜河边。常路村的办公场所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大院”,而是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阵地。传统文化长廊、家风家训展馆、乡风文明公约,一块块展板图文并茂、一处处展室收藏颇丰。来到这里,会让你知道“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来到这里会让你牢牢记住,我们要“拿起煎饼想起娘!”
“美在农家”,农家之美不仅是物质生活之美、精神富足之美,更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煎饼,是沂蒙山区人们的家常主食,也是粗粮细做的典范。一盘鏊子、一盘石磨,养育了一代代沂蒙儿女。把粮食泡软磨糊,鏊子下生火,热气腾腾地,一张张薄如纸的煎饼便像变魔术一样,被摊出来,叠成长形,卷上大葱大酱,使劲咬下一口,使劲嚼一嚼,满口留香。当今日子好了,美食多了,煎饼几近被遗忘,有心人却看到了商机,把煎饼做成了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还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一时名声在外。
在人们传统印象中,煎饼样式简单,颜色单一。但是在徐海霞这里,煎饼有了更多的颜色,还被玩出了一个“花花世界”。牡丹花、月季花、茶花、郁金香,红的、粉的、绿的、黄的、白的,一朵朵惟妙惟肖。如果不说,谁也想不到这一篮几可乱真的花儿是煎饼制作的。2006年,徐海霞在家人的支持下自主创业,建起了煎饼加工厂。做煎饼十几年来,从“填饱肚子”,到能吃能观赏的“煎饼花”,她把一斤五元的煎饼变成精巧的煎饼花,卖到八十八元一篮,附加值翻了十几倍。
“美在农家”,物质美变精神美,精神美又升华为财富故事,而美名远扬!
在蒙阴县妇联的推动下,蒙阴县“美在农家”不断提档升级,村民居住环境不断优化,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为乡村振兴建设增光添彩。从“各家美”到“家家美”,从“点线美”到“全域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蒙阴大地在这些家庭的带动下,必将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 (通讯员 王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