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2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桃峪村的村民汪运祥早早就上了山,准备利用空闲时间修剪果树,翻地松土。再过一个月,“养精蓄锐”一个冬天的冬桃、山楂和李子树将陆续发芽,他要赶在发芽前完成果树的修剪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林场种下第一株果树,这一种就是30多年。这里山好水好光照强,结出的果子好吃也俏销,去年伺弄10亩果树,足足赚了10万元。”汪运祥引以为傲的果树就生长在平邑县国有天宝山林场。
天宝山林场位于平邑县城东南40公里的地方镇(原天宝乡),因为山地多,当地素来有种植果树的传统,早期种植的子母梨销往全国各地,素称“黄梨之乡”。上世纪80年代,林场引进了苹果、桃、山楂等优良品种,经过不断优化培植,形成了以冬桃、山楂为主的280余亩林场果园。
这么多的果树谁来种?经过30多年的实践,天宝山林场蹚出了一条发展经济林木、引导农民共同富裕的路子。
上世纪90年代初,林场果园创新实施“农户进场”,将果园的果树承包给周边村民进行管理,果园收益归村民所有,林场收取承包费用。
由于天宝山林场植被覆盖率高,小气候好,且果园所在的北坡向阳开阔,承包的村民们欣喜地发现,林场果园出产的水果着色好、口感好、价格高,如今林场果园年年丰收,成了村民们的“聚宝盆”。
“我们将果园承包给了30户果农,承包周期10年,每户承包10亩左右,这两年亩均收益在1万元左右,林场每年也有50万元的承包费‘进账’,真正实现了林场和果农的双赢。”天宝山林场场长张文德告诉记者,为方便生产,林场为果园修了路、接了电,还定时为果农们提供技术培训,为果园品种更新、提高果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使林场果品始终走在前列。
如今,在发展生态经济林的基础上,天宝山林场又围绕经济苗圃做起了文章。2021年,林场用承包费投资新建了10亩苗圃,培植了瓜子黄杨、蒙山紫薇、新品种玉兰(娇红)等观赏苗木。经过一年多的培育,曾经的“小芽芽”已经长成了“小苗苗”,再过几年,这些“小苗苗”将成为林场与当地融合共富的新力量。
临报融媒记者 汤婷 魏玉娜 通讯员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