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他用一个个重量级科学发现,助力我国量子科学研究跻身世界第一梯队。6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站上了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公开资料显示,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考研“三战”成功,198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他从2005年起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20年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接受媒体采访时,薛其坤自喻为“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作为山大校友,他还常常是“山大故事”的主角。
去年9月22日,山大举行2023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校长李术才给研究生新生分享的四个故事中,第三个故事的主角便是薛其坤。2019年4月8日,山东大学育贤校友讲坛第一期,主讲嘉宾也是薛其坤。2014年山东大学毕业典礼上,他还作为山大杰出校友和老学长分享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为学弟学妹送上宝贵建议。
在李术才的致辞中,薛其坤院士的关键词是“坚持”。李术才说,薛其坤院士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走好学术之路必须坚持久久为功。
如果只看获奖履历,很多人会以为薛其坤院士的科研之路顺风顺水。然而,在2000年之前,他曾在学术之路上屡屡受挫,甚至被认为“不是做科研的料”。
2019年4月8日,薛其坤院士做客山东大学首期育贤校友讲坛时分享了他“三次考研”的经历。“1984年大学毕业以后,第一次考研失败,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被分配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书;1986年再次考研,再次失败,大学物理只得了39分;1987年,毕业的三年以后第三次考研,终于实现了研究生的理想。”1987年,25岁的薛其坤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终于迈出了科研生涯的第一步。
然而,考验并未就此止步。别人五年就能读完的博士研究生,薛其坤整整读了7年。读博期间,薛其坤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交流,因为一不小心弄坏了实验室的仪器,还被日方导师“善意”劝退。
薛其坤在日本学习的实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教授要求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才能离开,一个星期工作六天。学成归国后,他坚持了这个习惯,而且一下子坚持了二十年。在清华大学学生群体中,薛其坤还因此获得了“7-11教授”的外号。
薛其坤说,因为英语不好,在日本学习之初,他过得尤为艰难。“7-11实验室”里的仪器要比国内的精密得多,因为刚接触,又听不懂导师说什么,常常做错事。“有时候老师要使用仪器,让我给他递扳手,我递成钳子;让我给他递十字花螺丝刀,我只听得懂螺丝刀,就拿平头的给他。老师会气得把工具一摔走掉。”在这种情况下,薛其坤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起码不能给中国留学生丢人,一定要坚持”。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有天分的,但在前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科研的手段、科研的技能。至于能不能做成科学,会随着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设立目标而实现。”薛其坤认为,科学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天才,但有些人不一定是天才,却能通过后天的努力,通过自己用到的实验工具,加上自己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可能做出重要的科学发现。
对于自己的特别能“扛打”,薛其坤笑着说,“可能就是天生的,包括别人说你根本不像做科学家的料,我也没有觉得这些话很重,也没有觉得自己失去了信心。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不是特别受别人打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