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面积593.3万亩,森林覆盖率23.49%
“十三五”临沂人均义务植树5.85棵
大山里,勤劳的沂蒙人民种植的庄稼,构成了美丽的画卷。 摄影 临报融媒记者孙运河
我市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为抓手,围绕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扎实推进国土绿化和城乡绿化美化,进一步筑牢沂蒙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全市林地面积593.3万亩,森林覆盖率23.49%,森林蓄积量达到1600万立方米。
增绿:“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新造林79.63万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林长制为统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增绿补绿。深入实施“绿满沂蒙”行动,加快高铁、高速、国省道、红色旅游线路沿线绿化以及宜林荒山、荒坡等重点生态脆弱区治理修复,加大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分修复,大力开展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居创建,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均呈上升趋势,乔木林树种结构有所改善,混交林比例、林分质量逐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新造林79.63万亩,其中包含荒山造林20.6万亩、退耕还林16.68万亩、退化林分修复21.3万亩,其他造林21.05万亩。新建和完善绿色廊道1008.7公里,义务植树6447万株。“绿色”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和主旋律。
立足新时代,我市植树造林更加注重科学绿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上不断前行。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我市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国土绿化的发展目标和9项工作任务,着力解决“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的问题,真正让造林成果美在群众身边、美在沂蒙大地。
护绿:我市投资4000余万元,实施森林防火三期项目
平衡好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长期性课题。我市积极探索,通过不断完善森林法规和规章办法、调整林业政策、推动社会、科技力量参与,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森林防火重于泰山。我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716.9万亩,其中林地面积593.3万亩、生态公益林229万亩,分布在122个乡镇(街道)、1200余个村庄(社区)。森林防火呈现点多、面广的格局,森林防火任务十分艰巨。我市在各县区、国有林场推行森林保护网格化管理模式,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和“人防+技防+物防”全方位保障,抓实抓细森林火灾预防各项工作。
坚持跨市域“大网格”与市内“小网格”同发力。2021年12月31日,沂蒙山区域森林火灾预防联防联控会商会议在蒙阴召开,淄博、枣庄、济宁、潍坊、泰安、日照、临沂七地市初步商定了毗邻森林区域联巡、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并签订了《森林火灾预防联防联控协议书》。
截至目前,我市投资4000余万元实施森林防火三期项目,已建成市级防火物资库1处、专业扑火队营房4处、森林消防池4处及各类辅助设施设备。针对蒙山林木结构单一、密度过大、枯死濒死退化林增多问题,投入200余万元打造5处1000余亩森林经营样板林。积极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抓住国务院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契机,谋划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其中林草湿地类19个项目、总投资21亿元。
用绿:“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红色沂蒙,绿色发展。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守护好山好水,不仅夯实了生态资源保护屏障,更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江春水”。
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临沂在全省市级层面实现了设立专门林长制工作机构、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并纳入林长制工作责任体系等“三个首创”,全市城乡生态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在同一个地方,相邻县区之间,森林覆盖率往往高低不一。如何才能普遍激发各县区国土绿化积极性,进而提高森林覆盖率呢?
从2019年底开始,我市按照“发展机会平等、生态保护互补”原则,将森林覆盖率和年度造林面积作为考核评价指标试行森林生态效益横向补偿机制。一方面设立森林覆盖率基础补偿,承认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的县区对生态保护作出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设立森林覆盖率增幅和年度造林面积激励补偿,考虑增量大的地区,更好地激励后进,县区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互动,搭建生态产品直接交易平台,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2021年,我市探索森林生态效益横向补偿机制“蹄疾步稳”:市财政局、市林业局联合下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4666万元;修改后的《临沂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经市财政、发改、生态环境和林业四部门联合印发实施;省自然资源厅发文推广《临沂市实施森林生态效益横向补偿》等我市4个典型案例。市政府主要负责领导批示,再接再厉,力争更加科学、可行,注意借鉴外地做法,力争2022年全市有大的突破、各类型的突破。
未来:多管齐下破解绿化之“虑”
春回大地暖,造林正当时。
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给出全市开春植树造林数据:今年1月至3月上旬完成造林1235亩,其中人工造林340亩,人工更新和退化林修复895亩,树种有海棠、黑松、银杏、元宝枫、文冠果、杨树等。
在牢守耕地红线、防止“非农化”“非粮化”的背景下,随着造林绿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所剩未绿化地多数土层贫瘠、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土地瓶颈成为植树造林面临的重要问题。
绿化档次需提升。我市现有国家级公益林大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栽植的生态防护林,树龄长、林分结构单一,密度较大,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减弱,森林病虫害呈现易发频发趋势,亟需开展森林抚育和提升改造。此外,城乡接合部、重要景区、重要通道和风景名胜区两侧总体上绿化树种单一、美化彩化功能较弱、档次不高。
林茂才能粮丰。农田林网的防护作用能够促使农作物增产。市林业部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树栽到哪”积极挖掘造林用地潜力,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地”绿化,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修复;引导鼓励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庭院绿化,通过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推进村庄绿化,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等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挖掘造林绿化空间和潜力,多形式多途径推动增绿增汇,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加强抚育修复,提升森林质量。以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林草湿地类项目为契机,以国有林场为重点,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开展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落实管护措施,减少碳库损失。以林长制责任体系为载体,强化村级林长、护林员及造林企业管护责任,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减少因火灾病虫害损失造成的林草资源损失,进而减少林草资源碳排放。
完善横向补偿,探索开展林业碳汇工作。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实施林业碳汇项目,加强项目储备,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做好准备。
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知晓率和各界参与度。结合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引导全社会通过8种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减少碳足迹、践行碳中和。充分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等自然教育、生态文化、科普宣传示范基地,组织开展林业碳汇科普教育,鼓励支持碳汇科普作品创作推广。创新宣传形式,通过制作专题科普教育片、短视频传播等方式,加强林业碳汇公共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林业碳汇发展氛围。
临报融媒记者 朱鹏 汤婷 通讯员 解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