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1月18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金三峪村,这里是蒙山脚下的一个村落。瑞雪兆丰年,几天前的一场降雪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村民们忙着洒扫庭除、迎接新年。
沿着蜿蜒的村路向北步入蒙山,站在山下的塘坝向山里望去,山高林密,积雪依旧,万籁俱寂。丛林掩映处,有一个白墙小院,这是平邑县国有明光寺林场为方便护林员在森林防火期全天候值班值守而修建的护林房。护林房的“主人”王玉玺站在门前,向我们所在的方向挥手致意。
从2018年开始,每到森林防火期,平邑县国有明光寺林场护林员王玉玺就暂别家人,住进大山深处的护林房,每天早出晚归,挎着用防划耐撕的尿素袋改造的、装着饭食的包,手持手锯开路,沿着羊肠小道巡视山林,随时清理枯枝杂草,耐心劝离放牧的村民,说服探险的驴友交出火源、尽快离山,及时发现上报病虫害、火灾隐患,精心抚育补植的1500棵楸树,守护蒙山万重绿意。
平邑县国有明光寺林场于1948年建场,位于蒙山主峰西部,总经营面积16665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7.6%,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来这里领略山川壮丽、生态之美,令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当护林员,却是苦差事。为什么苦?林场现有18名职工,平均算下来,意味着每名护林员要管护近千亩山林,范围广、陡坡多、担子重,但是他们以山为家、苦中作乐,很多人从毛头小伙干到白发苍苍。
“2013年以前,我的工资是每月1000多块钱,2013年赶上国有林场改革,按月领合同工资,现在已经涨到每月6400多块钱。”王玉玺的待遇越来越高,护林热情丝毫不减,因为他心底埋着一份深深的情感。
王玉玺家世代居住蒙山区域,是典型的山里人家。他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国有林场工人,他的大哥也是一名护林员。父辈们克服困难造林,染绿了一个又一个荒坡。在“林一代”父亲的坚持和长兄的感召下,20岁的王玉玺打消了下山闯荡的念头,踏上了巡山护林路,在明光寺林场一干就是37年。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父亲雨季造林的场景。雨落下来,父亲就喊林场同事,扛锄头、抱树苗、上山栽。只要有水,树就能扎下根。可是就算看天栽树,苗子的成活率还是不高,需要反复补植。”王玉玺说,父辈造林,代代守护。如今,随着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建设了塘坝、生态隔离网、森林保育通道,修复了退化生态林,调整了树种结构,由单一的黑松林向黑松、麻栎、刺槐、楸树等针阔混交林转变,提升了森林质量,蒙山的绿意越来越浓。
护林意味着责任,也伴随着危险。上世纪90年代,蒙山突发山火,熟悉山路的王玉玺自告奋勇当向导,带着大家赶赴火场灭火,傍晚下山时不小心一脚踩空跌入山沟,所幸沟底积着厚厚的落叶,才捡回一条命。2021年夏天,王玉玺巡山到牛蹄子峪时,因为坡陡路滑摔倒,右腿被锋利的石头划开长长的口子,由于医院距离较远,他便自己动手,用散装白酒消毒,忍痛缝了8针,休养半个月,又一瘸一拐继续巡山。
王玉玺管辖着1400多亩山林。这些年,他在巡护过程中,遇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有拖家带口的獾、蹦跶觅食的野兔、游走在落叶间的蛇;破土而出的树苗也越来越多,有些林洼地还出现大小不一的积水点。“大山是有生命的,正在逐渐恢复元气。大山也是懂得感恩的,用丰富的物产和资源馈赠着我们。”每天走15公里山路,微信运动日均步数稳定在20000步左右,王玉玺还是有使不完的劲,他在护林房的院子里圈养起羊,用割下来的杂草把它们喂得膘肥体壮。
护林37年,王玉玺说有两个可喜的变化。一是大山的变化:树越来越粗壮,林越来越密,空气越来越清新;二是附近村民的变化:盗伐林木的几乎没有了,“靠山吃山”开办农家乐致富的多了起来。“原来山民进山砍树是劈了当柴火烧,现在家家都通燃气,生活更便利,而且林场宣传车和村村响大喇叭持续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人再打山林的主意了。”王玉玺告诉记者,大山是宝库,仍有零星的人受利益驱使进山挖松树桩、采金钱石。“旅游观光的人来,我们热烈欢迎;别有用心的人来,我们严格管护,决不让他们动一草一木。”
根据工作规定,王玉玺每周可以下一次山,到林场场部补充防火物资,回家与家人相聚,采购生活物资。山下的时光总是短暂,王玉玺得拿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住”在山里,特别在新春佳节期间更要寸步不离蒙山。为了排解孤独,王玉玺的老伴和孩子每年除夕都会上山,在护林房陪王玉玺一起吃年夜饭、过团圆年。再过几天,又到除夕。王玉玺白天巡山,晚上打扫卫生,他与家人约定,继续在山里共度农历兔年春节。
“大家夏天再来,欣赏绿水青山。”采访临近结束,王玉玺坚持将我们送到山前的塘坝,并发出邀请,在互留联系方式后,一再叮嘱“山里信号不好,多打几次电话就通了”。走了些许路,有风吹过,松涛阵阵,回头看时,王玉玺仍立在原地向我们挥手致意。矮小瘦削的他仿佛变成一棵参天大树,与身后的山林融为一体,这是我们在明光寺林场看到的最美风景。
临报融媒记者 朱鹏 魏玉娜 通讯员 王伟 闫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