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试耳麦,整理服装,同时不忘和同事认真进行着细节上的交流……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杨素华认真做着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虽然不能保证演出百分百完美,但我要做好我能做的一切,确保每一次演出都能成功。”杨素华理了理飘到脸上的头发说。
今年60岁的杨素华,是沂南县马牧池乡北村人,她现在的身份是红嫂家乡旅游区“沂蒙四季”艺术团演员。虽已是花甲之年,但她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好几岁。
杨素华(右)在沉浸式情景小院《妇救会》演出中。
观众掌声如潮,喝彩声不断,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回到后台的杨素华脸上写满兴奋和喜悦,“如今的日子真幸福,俺一点烦心事都没有,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天天唱着过。”接受采访时,杨素华笑着说。
十多年前的杨素华,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她就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时候家里穷啊!种地能有多少收入?”杨素华说。
杨素华从小就喜欢唱歌,“虽然唱不好,但喜欢唱,有时候在地里干活也想唱两句。”
见杨素华有歌唱天赋,2005年,建在当地的红嫂家乡旅游区邀请她到景区为游客们演唱歌曲。“那时候去一天给一天的钱。”杨素华说。
真正的转变是发生在2021年2月底,“沂蒙四季”艺术团招聘演员时,杨素华决定去应聘。招聘表演现场,杨素华端庄的仪表、清亮的嗓音,让评委老师眼前一亮,觉得她有较强的可塑性,她入选了,成为“沂蒙四季”艺术团一名签约演员,成为一名不离土不离乡的文艺工作者。
杨素华(中)在村头舞台上演出。
经过导演一个多月的表演强化训练,再加上她下班回家后的加练,杨素华完成了从一名农民到演员的华丽转身。“我们团的演员大部分是当地的文艺爱好者,经过专业培训后,很快就达到了演出要求,”杨素华说,“我家距离景区只有五六里路,骑电动车几分钟就到了。在家门口当演员,不仅圆了自己的表演梦,而且传承了红色文化,我现在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村里人都很羡慕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杨素华说的轻松,但是,由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转型成为一名演员,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多少努力,洒下了多少汗水,只有她自己知道。
杨素华坦言,成为一名演员后,最让她发怵的事有两件,一是不会表演,二是说不好普通话。“刚入团时,我不仅不会表演,而且普通话也很不好,虽然我付出了很大努力,但说出的普通话还是方言味太浓,老师常笑称我说的是‘沂普’,就是沂南普通话的意思。”杨素华说。
要想有收获,就必须多付出。杨素华说,那段时间别人休息了,她还瞅机会加班练。“下班回家后,我在家里也练,有时练到半夜,因为我年龄大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年轻人差,所以我要多付出一些才行。丈夫和两个女儿都非常支持我,晚上演出或在单位加班训练时,丈夫都会来接我。”杨素华说。
杨素华(左)为游人演唱红色歌曲。
在自己的努力和导演、同事的帮助下,杨素华表演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普通话中的“沂普”味也小多了。现在,不论是“沂蒙四季”山村剧场演出任务,还是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短剧的角色,她都能很好地完成。
杨素华说自己演出的地方就是著名的“红嫂家乡”。“我们村就有不少红嫂,红嫂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我是听着红嫂的故事长大的。现在,我演红嫂、唱红嫂,我为有机会弘扬和传承红嫂精神而自豪。红嫂的事迹激励我继续演下去、唱下去,我要以她们的精神为动力,演好戏、唱好歌、做好人。”杨素华认真地说。
临报融媒记者 张晓 通讯员 郑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