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秋招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一般而言,秋招的时间较长,招聘会的规模也较大,提供的岗位丰富,企业在秋季的校园招聘会中基本上能够满足80%的人才需求。而且,一旦错过校园招聘,就只能和大批已经毕业的社会人员竞争岗位。
因此,秋招季对于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
秋招季不容错过
校园双选会由春招和秋招两部分组成,秋季校园双选会集中在每年的10-12月,春季校园双选会则是在次年的3-4月。比较持续时间的长短,秋季校园双选会比春季的持续时间更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届全国校园双选会场次最多的月份出现在10月、11月,分别举办1008和1343场,秋招成为企业和毕业生最佳校招求职季。与春招相比,秋招进入自己心仪的公司概率大、可供选择的机会比较多。春招已经是一个年度校园招聘计划的后半截,这种时候可挑选的岗位数量大不如前,质量也不及秋招,但要求却会比较高,无形中增加了应聘难度。
在秋招中,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可以满足其80%左右的需求。从企业层面上来说,大部分央企、国企和知名民营企业一般会选择在秋季进行校园招聘,例如中国移动、百度、网易等公司7月初就开始制定秋招计划。因此,有意向进入名企发展的同学,需要在秋招期间就要做好充足的求职准备,并时刻关注名企招聘动态,避免错过名企招聘,留下求职遗憾。
在秋招期间,绝大多数企业会开线下或线上宣讲会,介绍企业情况、招聘信息及流程,有求职意向的同学建议着正装参加线下宣讲会。此外,通常情况下线下宣讲会后有收简历的环节,需要提前准备好简历,简历中可以特别突显和求职岗位相关的实习、项目或社团经历。同时,提前准备好自我介绍和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如企业对同学表现和履历较为满意,有在宣讲会后当场进行面试的可能性。
对于招聘的笔试环节,首先要做足功课,了解所申请的职位是否需要笔试,以及尽可能地查询到过往笔试的题目。同时,面试是校招的重要一环,也是可以进行私下练习的一环。练习面试不光是要练习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部分,更重要的是练习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行为举止,注意纠正自己不好的小习惯。其次,应该仔细了解公司和职位要求,以便在和面试官的交谈中可以做到对答如流。对问题回答的细致程度一方面反映出个人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可让面试官看到你对这家公司的重视程度,从而为自己留下一个好印象,增加自己的面试成功率。
特别提醒
秋招季谨防上当受骗
随着秋季学期的来临,大学生秋季招聘也正式启动。面对纷杂的招聘信息,毕业生要擦亮眼睛,谨防虚假招聘。对此,人民网日前发布了一些常见的秋招陷阱和防范提示,供参加秋招的学生参考注意。
1、警惕黑中介:某些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防范提示:求职者要核实中介机构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否包括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2、警惕假兼职:某些诈骗人员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金融诈骗。防范提示:求职者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和支付宝密码等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3、警惕乱收费: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防范提示:求职者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那些先交报名费、培训费等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都要谨慎对待。入职体检通常都是要求求职者自行到二甲以上医院进行体检,正规单位不会代收体检费用。
4、警惕扣证件: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借保管或经办社会保险、申办工资卡等业务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个人证件原件。防范提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仅向有关人员出示即可。需要提供证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
5、警惕培训贷:某些培训机构将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防范提示:求职者要增强辨别和防范意识,参加培训前第一要看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第二要看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第三要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同时,要注意保留足够的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
6、警惕非法传销:非法传销一般以亲友极力推荐的途径传播,基本都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面试或工作地点都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防范提示:求职者要了解国家有关禁止传销的法律规定,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树立勤劳致富、拒绝传销的防范意识。
同时,求职学生应当掌握以下几条网络应聘防骗小技巧:
网络求职者在选择网络招聘服务机构时,可先查询该机构是否被评为国家级或省、市级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诚信服务示范机构往往具有较好的信誉;在网络平台注册个人账号时,要认真阅读相关协议,关注有关权利和义务、免责条款等协议内容,不随意主动公开个人有关信息;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第一时间保留证据,根据具体情形,及时向网络招聘服务机构或人社、工信、网信、公安等部门举报投诉或报案。
临报融媒记者 宋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