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等十部委和山东等相关七省(市)政府联合印发《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2021-2022年秋冬季攻坚范围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基础上,增加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山东东部和南部、河南南部部分城市,包括我市在内的我省济南、淄博、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日照、德州、聊城、滨州、菏泽。
《方案》明确,秋冬季期间(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各城市完成PM2.5浓度控制目标和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控制目标。我市PM2.5浓度控制目标为63.5(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控制目标(天)为7天。
《方案》主要任务包括,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落实钢铁行业产量压减相关要求、积极稳妥实施散煤治理、深入开展锅炉和炉窑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强化秸秆禁烧管控、加强扬尘综合管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完善监测监控体系 加强污染源监测监控
《方案》要求,各地加强秋冬季颗粒物组分监测和VOCs监测,颗粒物组分监测结果要及时报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在区域内共享。
依法将涉VOCs和氮氧化物的重点企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完成重点排污单位大气主要排放口自动监控设备安装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对已安装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开展检查,对未保证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问题要及时严肃查处。重点企业鼓励安装主要生产、治理设施关键工况监控、用电(用能)监控、视频监控等。加快提升移动源监测监管能力,建立以机动车排放为重点,涵盖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等的移动源监测体系,2021年12月底前,各地在划定的排放控制区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测,完成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规划,推进交通空气质量和流量监测。
督促企业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依法开展自行监测,提高自行监测数据质量;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部门联合抽查,2022年3月底前,公开一批监测数据质量差甚至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机构和人员名单。
加大监督执法 开展动态帮扶
《方案》要求,各地要围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主要任务,精准、高效开展环境监督执法;加强联合执法,在油品质量、煤炭质量、涉VOCs产品质量、柴油车尾气排放抽查、扬尘管控等领域实施多部门联合执法,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执法合力。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执法监督力度,督促企业落实重污染应急减排责任。
对企业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安装运行情况、废气旁路管理情况、排污口设置情况、运行记录台账等开展排查,加强执法监测联动。重点查处通过旁路、废弃烟道等偷排直排,未安装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超标排放,排污口不规范,台账弄虚作假等行为。
生态环境部统筹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力量,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监督帮扶工作。针对不同时段的环境空气质量形势,动态确定监督帮扶城市范围,按照不同城市的差异化特点,安排不同的监督帮扶任务。重点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监督检查、清洁取暖保障、锅炉炉窑综合治理等专项帮扶工作。对2021年以来监督帮扶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拉条挂账”式跟踪管理,督促各地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整改。对监督帮扶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加强现场核实,督促整改到位。
价格政策、财政政策 加大支持力度
各省(市)要认真落实《关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价格政策的意见》,保障民生用气价格基本稳定,加强输配环节价格监管,减少供气层级,有效降低各环节费用。完善峰谷分时价格制度,优化采暖用电销售侧峰谷分时时段划分,进一步扩大采暖期谷段用电电价下浮比例。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对限制类、淘汰类企业以及满足超低排放要求的工业企业实施绿色电价政策。
各地要切实采取措施,优化投入结构,控制支出成本,多渠道募集资金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针对本地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做好大气专项资金使用工作。严格落实清洁取暖补贴,针对补贴政策陆续到期的情况研究完善相关政策,中央财政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内适当给予运营支持。
强化考核督察 每月通报改善情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调度各地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秋冬季期间,生态环境部每月通报各地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对每季度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目标任务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或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爆表”的城市,下发预警通知函;对未能完成终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的城市,公开约谈政府主要负责人。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考核结果直接认定为不合格,并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结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安排,将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攻坚任务落实不力、环境问题突出的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对问题严重的地区视情开展专项督察。
临报融媒记者 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