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将全面实施文旅提质赋能计划。作为全国知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立足“红、绿、蓝、古”旅游发展新格局,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项目、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赋能以沂蒙风物民俗为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带动业态集聚与提质增效,也让老区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01
挖掘内涵 打造旅游新场景
▲ 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演出 郑树平 摄
位于临沂市沂南县的竹泉村,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从2007年起,该村依托“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发展乡村旅游,着力对乡村民间文艺、传统建筑、手工技艺等进行保护性传承和活化利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竹泉村为竹编、酿酒、织布等民间技艺设立工坊,为弦子戏、手指画、沂蒙烙画等传统项目提供展示舞台,让乡村生活方式成为游览体验的一部分,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近几年,竹泉村景区进一步挖掘本土民俗资源,打造旅游新场景,营造消费新亮点。比如,结合“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旅游品牌打造,推出丰收齐鲁主题游,主打北方“晒秋”场景,劳动间隙,村民表演山歌、秧歌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此外,为让古村“活”起来,该景区还打造“十里红妆相送”传统婚嫁表演,游客可以扮演新娘,感受送亲队伍的热情,体验别具特色的沂蒙风俗。
红色是老区的底色。同样位于沂南县的红嫂家乡旅游区,以红嫂革命纪念馆及煎饼坊等沂蒙民俗展示场所为依托设置研学点,推出以“中国梦·红嫂情”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引领中小学生在“沂蒙行”中体验“沂蒙情”,累计吸引60多万人次参与。红嫂家乡旅游区董事长李熙鹏介绍,旅游区还深入挖掘红嫂故事元素,依托常山庄村古院落,打造《跟着共产党走》《识字班》《战地医院》等多个沉浸式情景小院演出,以“当地人用当地话演当地事”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带动旅游区人气旺起来。
02
深度融合 积蓄发展新动能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这首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创作于沂蒙山腹地的费县白石屋村。以《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为核心,以旅游为切入口,白石屋村发展沂蒙山天蒙旅游区,恢复当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等的生活、战斗场景,盘活古村落民俗生态资源,建设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悬崖栈道等游览点,为乡村发展塑形铸魂。聚焦大融合、深融合,沂蒙山天蒙旅游区还积极推动“山东手造”进景区,打造天蒙山特产展销中心暨“山东手造”景区体验馆,展示手绣、面塑、金星砚等手造商品。另外,景区同步打造手造户外大讲堂,通过展示实物、演示技艺、互动交流,形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手造传承体验中心,与小调精品民宿、农旅休闲项目及红色主题沉浸式演艺等融合互促,释放“1+1>2”的效果。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系列举措带动,该旅游区周边乡村350余户、1350多人间接受益。
在柿子红理想村做扎染,到非遗体验馆拓印,在老屋茶馆炒制野菜茶……沂南县朱家林村秉持“创新、三美、共享”理念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在这里,老物件及传统建筑、技艺得到了活化利用,与此同时,该村还以乡间风物为依托,探索兼具本土特色和现代视野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游客来此既能体验到绣沂蒙香包、纳鞋底等原生态民俗,又可以在家庭农场观光、采摘,或由乡村规划师提供专属游览路线等。项目运营团队串联各类“打卡点”,通过丰富业态布局,开发出多元主题旅游线路及亲子课程,吸引了大量近郊游、乡村游游客。借助“旅游+文创+生态建筑”等深融合,该村村民获得了增收机会,昔日的“空心村”也迎来返乡潮。
03
活用平台 乡村品牌引客来
▲费县手绣展示受到小顾客欢迎 受访者提供
卞成飞是非遗项目费县手绣传承人,她在该县崔家沟社区创办了手绣实训基地,几年间,采用“培训+传承”“固定+灵活”方式带动社区及周边300多名留守妇女、老人就业增收。近来,她的手绣“朋友圈”不断扩大,除广泛亮相中国非遗博览会、山东非遗购物节等线上线下活动外,还走进天蒙旅游区、九间棚景区等进行展销。“围绕本土的节令风俗,今年春节以来,我们策划推出了蟾宫玉兔、打春鸡、闰月鱼等一些手绣新产品,让许多顾客一见倾心。”在卞成飞看来,当民俗文化找准发力点,能够释放乡村旅游的新活力。
近年来,临沂市各级文旅部门以手工技艺为依托,推动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在推出草柳编、中国结等一批特色产品或品牌的同时,也让其成为外界认知沂蒙山的一张张鲜活名片。
以红色堡垒村——临沭县朱村为例,短短几年间,该村从建设柳编扶贫车间到打造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依托农、文、旅深度融合,把“临沭杞柳”“红色朱村”品牌越叫越响。在积极搭建柳编工艺品展销、助农直播带货大赛等活动平台的同时,朱村还进一步丰富红色文旅业态,修缮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新建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等,招募新生代讲解员队伍,打造《第一碗饺子敬英烈》红色民俗情景剧,通过资源活化创新,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领略乡风民俗、选购沂蒙好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步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乡村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