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腊月二十,临近“小年”,临沂市平邑县温水镇花园村刘凯家的草莓大棚里温暖如春,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果香,绿意满眼的畦垄上缀满了一颗颗鲜红欲滴的草莓。
“我家这个草莓棚1.8亩地,昨天上午摘了近80公斤,卖了4000元。”刘凯边说边往泡沫箱里装着草莓。
大棚草莓打的就是“时间差”,春节前上市价格高、卖得好。以往,草莓要等到第二年一月中下旬才能成熟,而刘凯家的草莓年前十二月初就采摘了第一批果,提前近两个月上市。“之所以能这么早上市,因为我们现在完全掌握了种植新技术。”刚刚送货回来的妻子在一旁补充道。
说起种植草莓,刘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从2016年种植蔬菜转型到水果大棚,前三年基本没赚到钱。“第一年育苗投入了5万元,因为经验不足,加之品种不好,没挣到钱还亏了好几万元。”刚种草莓时的场景,刘凯至今依然清晰记得。
两年多时间里,刘凯从买苗到自己育苗,从去别人家大棚里学到外出学,反复在自家大棚里搞起“对照试验”,淘汰了一批又一批草莓品种。2018年,他终于从20多个草莓品种里培育出自己的高品质、早熟品种“甜宝”。
谈到大棚管理和草莓销售,刘凯也是分工明确:父母负责大棚的日常看护和照料,自己和妻子则主要组织工人采收、装箱和送货等工作。由于刘凯家的大棚紧靠蒙山旅游专线,有机草莓品质又好,除了供应县城超市外,其余的草莓基本在大棚内外就销售一空。
“果农如果在种植技术上遇到困难,镇农业办的技术人员会随叫随到,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同行的温水镇党委宣统委员蒋超告诉记者。
如今,刘凯已发展到5个温室大棚,种植品类也从草莓辐射到香瓜、千禧果等,年纯收入近40万元。同时,他还带动了周边群众新增大棚种植面积60余亩。
像刘凯一样的“田秀才”近年在温水镇越来越多。该镇因势利导,支持种植能手发展草莓等果蔬种植,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实现了农民增收,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的乡村振兴的路。
临报融媒记者 闫春秀 通讯员 苗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