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翻新变成创意园——这里地处兰山区金雀山路,1972创意产业园,总占地17.47 亩,总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项目改造前为兰山盐业公司旧址,其见证了沂蒙老区积极拥抱现代化的创新创业热情,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生。
为文化产业赋能,兰山区将老城更新理念作为工作中心,在转型升级中融入“工业记忆”,将文化创意作为“点睛之笔”,以存量旧改带动产业转型,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释放老城区发展的新活力。兰山区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多项优惠政策,从财政、金融、土地、消费引领等方面持续为文化产业发展释放政策红利。还推进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提高营商环境。
时间转到1972年的临沂,人民生活贫困。由于产能不足,物资供应紧张,各类物资调配必须由政府主导,以保障物资优先供应到最紧缺的领域。临沂副食品公司在金雀山路北选址,建起了几间防震草棚——棚顶用稻草铺就,几根木棒就是柱子,柱子周围用草席围起来,外面抹上泥巴,勉强用于遮风挡雨。这个简陋的建筑,当时既用于办公,也用来经营、存放干鲜果品等。
1976年,临沂单独成立果品公司。两年后,又成立了果品和盐业总公司。出于业务需要,公司拆掉了原来的草棚,陆续建起6间砖瓦房,后又建起一座4层小楼用于办公。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旧有模式不断被打破,果品、盐业公司等也被彻底推向市场,公司另辟新地,老库房最终被闲置下来。
随着时光流逝,厂房搬迁,逐渐这里变得残旧破烂,无人问津。围绕“互联网+文化创意”的理念,2020年,兰山区就在城市更新上探索老旧厂(场)区转型升级,在严格落实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通过转换建设用地用途、转变空间功能等方式,改造为发展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业态的空间,整合创新要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城市活力。
2020年8月,兰山区启动了1972创意产业园改建提升项目,将废弃的仓库改造成既时尚又能给人无限灵感的创意空间,将历史、文化元素科学地融入到规划设计中。
“老房子不拆除,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利用。这里的新名字叫‘1972创意产业园’。”相关设计人员介绍,1972创意产业园坚持以“保留保护为主、留改拆并举”模式,在植入文化、产业、生态等单点元素的基础上,探索“文化提升+产业再造+金融创新+绿色健康+创新运营”多元组合理念,充分发掘利用物流、产业优势,完善纵向上下游供应链、横向生产型服务链,形成创意产业生态布局。
“兰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好地方,还保留了工业形态这么完整的厂房很难得。”1972创意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许斐斐说,她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的灵感。
整个园区放眼望去是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空间,文艺范的工业风,复古与潮流的冲击,足以让你眼前一亮,放下手上的手机,感受这文艺的小清新感。
目前,园区自营项目“1972城市书房”和“之字美学馆”已对外营业。1972书店拥有图书近3万册,均与文化、艺术、哲学相关,走进这里,既能看到版画、年画等传统非遗文化,也有设计、艺术、建筑、漫画等各类美学元素的集合。书店还集合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文创产品。未来,将推出本土化的文创产品。
走进“之字美学馆”,穿越诗字丛林,游客近距离地感受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之字美学馆”是临沂市首家用光影讲述书法和中华美学的沉浸式新媒体艺术馆,以《兰亭集序》为创作灵感,通过声光电味三维视听、五感交互手段,为游客创造视听新体验。
在建的“山东手造·琅琊有礼”创意体验馆,通过园区设计师联盟,融合创新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非遗元素,研发具有当地文化属性的新产品。
现在的1972创意产业园不仅可以体会到城市发展的变迁,还可以感受到工业遗址的魅力。在这里,艺术家找寻灵感,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文艺青年漫步、闲聊、享受午后时光,感受浓烈的原创艺术文化气息。
(通讯员 臧德三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