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争艳的阳春三月,海棠花也迎来了盛花期。李清照笔下的“绿肥红瘦”,让海棠花被大众所熟知和喜爱。3月31日,第十三届临沂市花沂州海棠文化旅游节暨海棠花卉展销会在河东汤河镇举办。如何延伸市花产业链,做大做强市花经济,也成为这次展会的话题之一。
由线上到线下
在汤河镇,海棠自六十年代开始小面积种植,八十年代形成规模产业,九十年代初培育出沂州海棠。2010年,海棠被评为临沂市花。随后又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河东区被授予“中国海棠之都”。海棠花开绚烂,遂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
起初,种植户以外销苗木为主,二年生的苗木价格最高时每株达到10元,三年生的最高达到每株二三十元。但随着苗木过剩,前者的价格降为1元,后者的价格跌至两三元。
此后,河东区的海棠经济出现了一场蝶变,即由卖苗木到卖盆景,由线下销售到线上销售。
“这是沂州海棠,这是绿宝石,还有时代红、垂丝、西府。”在汤河海棠电商直播产业园,每晚7点多,主播马建建都笑对着镜头,向花友们热情地推介着盆景海棠。不到两小时,成交量就达数百单。马建建还是一名电商培训讲师,让很多本土农民变身小有名气的电商主播。
年轻的花农张小帅介绍,跟着电商老师学会了组合盆栽,一盆就能卖到三五百元,比卖单棵翻了二三十倍。树龄在20年以上的盆景,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也不稀奇。目前,产业园电商公司旗下有50多个抖音直播号,主播人数达30余人,采取多号同播的方式,海棠盆景一晚上的交易量最高达到30万元。
每年花开时节,千名电商云集汤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苗木、盆景年销售额达3亿元。凭借花期优势,沂州海棠一直占领南方市场,成为“北花南销”第一品。
由赏花到加工
在汤河镇的种植园里,花农指着密密麻麻的果实估算,五六年生的海棠树每株可产果实400斤左右,每亩产量可达三四万斤。产量高、耐储存——把海棠果实进形加工、延伸其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能否成为一条保护进而扩大市花产业的路子?
在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支持下,河东有关企业联合山东农科院、齐鲁工业大学组建了研发团队,历时三年研发出了长寿果酒并量产,由于其不勾不兑不添加的高品质,一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生产过程中,汤河60余万斤长寿果被采购一空,一株树的果实就能卖200多元,是苗木价格的几十倍,一下让花农尝到了甜头。今年,相关企业又与十几个种植基地签订协议,计划收购长寿果200万斤,这将使更多的花农收益。
以上是苹果属的海棠果的加工情况,木瓜属的海棠果也被专业人士看好。
为此,河东区成立沂州木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沂州木瓜海棠产品深加工,研发果汁、果脯、罐头、果酒等四大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8000余吨。
“让大家想到沂蒙特产的时候,不仅有惟一斋的八宝豆豉、沂蒙刘姐妹煎饼、特色的炒鸡,还有我们的木瓜产品,让世代以种植木瓜为生的农民可以依靠木瓜发家致富,让小木瓜走入全国大市场。”该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诸葛绪钦自信地说。
如今,汤河镇海棠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海棠由原来的单纯赏花,发展为现在的果实深加工,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20余万元,全镇及周边约3.5万农户人均增收1.5万元。
由田间到文旅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河东的海棠产业由苗木到盆景,由线下到线上,由观光到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发展前景依然有很大空间,业内人士建议多措并举,做大做强市花经济。
海棠作为临沂的市花,要增加其“渲染”度。目前,汤河镇正规划20公里骑行路线,打造海棠骑行小镇。但海棠花友认为,仅有这些还还远远不够,建议市县道路两侧可以栽种海棠树,形成海棠景观大道。在城市园林、口袋公园、主题公园,也可以适当栽种一些海棠树,让外地游客观赏美景的同时,知道临沂的市花。
同时,随着农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建议打造一处集观赏、深加工、休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海棠田园综合体。可设置海棠酒的酿造坊、品酒吧、海棠民宿、电商特产一条街等单元,以市花沂州海棠为媒,助推文旅融合。
另外,海棠果虽有一定程度的深加工,但绝大多数的果实还没得到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深加工中没打响沂州海棠品牌,没有形成拳头产品。花农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盆景,而非销售果实。当地政府人士称,要强链延链,推动海棠产品“以果养树”,实现花、叶、果、树、景的多重经济价值叠加,让沂州海棠之花更绚烂,让市花铺就农民共富路。
投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市花的不断赋能,它一定会报以人们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