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依山傍水,青砖黛瓦,粉墙画壁。一进入平邑县城郊的大殿汪村,一幅优美的田园山居图映入眼帘。路边枝繁叶茂的大树下,围了两圈打扑克的村民,正在悠闲地娱乐着。一位看热闹的老大爷自豪地给我们指路:“这条大街20米宽,沿着大街往前走不远,村委就到了。”
见记者来访,支部书记杨兴有特别兴奋。据他介绍,大殿汪村426户人家,自打2010年从山上整体搬迁下来,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不但家家都住上了漂亮舒适的平房或楼房,而且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搬迁之前的大殿汪村,背依村西的黑山而建,面临大殿汪村水库栖居。虽然山清水秀,却是穷困潦倒,是远近出了名的“三多”村:光棍汉多,贫困户多,上访户多。村里的路况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群众生产和生活苦不堪言。
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借库区移民之机,实施村庄下山,整体从山半腰搬迁下来。
大殿汪全村只有2600亩土地,算不上资源大村。看着搬迁后的村庄旧址上断壁残垣,蛛网结阵,村干部们坐不住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为他们打开了崭新的思路,决定变包袱为财富。
大殿汪距离县域仅3公里多路程,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而且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决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走“农、文、旅”业态融合之路。
2020年,由山东禾润源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规划投资30个亿开发的水浥田园综合体一期工程建成运营,开启了大殿汪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夏日的水浥田园综合体旅游区内,店铺林立,招牌鲜亮,文化街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美食街各种美食的香味随风飘荡,一街一特色,一铺一品类,琳琳琅琅,目不暇接。
8月3日上午,在“一针一线”绣坊,五颜六色的虎头鞋,虎头衣服挂满了店铺,90后姑娘王艳如正在手机上“聊单”。在和记者交谈的几分钟时间里,就接下了6双虎头鞋订单。据她介绍,这些民间传统服饰以民俗文化吸引消费流量,用传统呈现潮流时尚,越来越受欢迎。她从去年来这里直播带货,一年销量十几万元,高峰期月销货3万多元。
聚得人气旺,红利自然来。大殿汪村民小杨,今年春节期间在水浥田园摆摊套圈,一个多月竟挣了3万多元。在这里,小生意实现了大收益。
从黑石荒山到水浥田园,大殿汪村不仅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华丽蝶变,还拉动了村民就业。在一家茶馆门前,郑祖武老人正拉着老式风箱烧开水,一天能挣120元。“过去的穷山窝如今成了俺村的聚宝盆。”他的脸上笑意难掩。
大殿汪村作为山东省农业示范点,获得了省市县重点项目的审批。借此东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田园综合体和村共办合作社风生水起,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带动了周边旅游、民俗住宿、餐饮、农产品加工业的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支部书记杨兴有算了一笔账:村民除了合作社产业收入,在景区开店的营业收入、打工收入也相当可观。同时,水浥田园综合体每年会支付给村里土地租赁费,年底还有利润分红。这样,村里每年又可增加30万元的集体收入。
“农、文、旅”业态融合,释放农业农村巨大的发展活力。当下的大殿汪村美了,美了,美了;今天的大殿汪人笑了,笑了,笑了。
临报融媒记者 孙成思 闫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