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在第十九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上,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在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合唱六个门类68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群星奖”(音乐类),是临沂市近二十年来群众文艺作品首次获此殊荣,标志着临沂市文化艺术作品创作进入一个新里程。
《沂蒙那段情》创作背景
《沂蒙那段情》是以“与公鸡拜堂成亲、一生不再改嫁”的沂蒙红嫂李凤兰为创作原型,在节目中保留了山东传统吹打乐的乐器编制和特色,又采用倒序的艺术形式,以表演人物化、叙事故事化、舞台情景化的艺术手法,用吹打乐的语境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永远的新娘”李凤兰与其丈夫感人的爱情故事。
《沂蒙那段情》主创团队根据这段红嫂故事,有感于沂蒙山区厚重的革命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先后到孟良崮、大青山、《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红嫂故里,深入实地创作采风,感悟沂蒙精神,历时近三年,经过无数次修改打磨、专家评审,打造出了这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深刻红色主题、新颖舞台表达形式的群众艺术作品。
《沂蒙那段情》获奖意义
群星奖是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于1991年设立,每三年一届,是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门类限评5件作品,情景器乐曲《沂蒙那段情》作为音乐门类获奖作品之一,充分肯定了临沂市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水准。
摘取群星奖是对创作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与鼓励,作品反映出烽火沂蒙时期沂蒙儿女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能打动评委,也能打动生于和平时期的我们。沂蒙精神永不过时,在作品创作期间,来自社会各界人士、音乐爱好者组成的团队,抛家舍业,同吃同住封闭式训练;由于赛制要求,音乐类参赛人数限制16人,有的表演者要身兼数职,既要弹古筝又要打小镲,有的表演者腿受伤了缠着绷带也要完成彩排,这都是不怕困难牺牲、勇于奉献的沂蒙精神体现。
把红色沂蒙精神推到全国
《沂蒙那段情》多次受邀参加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春雨工程”走进甘肃、新疆系列演出,参加“追寻红色足迹·重温革命经典"华东六省十市群众艺术展演系列活动等大型文化活动,参加过临沂市、县春晚,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百场公益下基层中演出100余场。其中在新疆展演时,表演结束演员谢幕后观众席仍掌声不断,迟迟不愿离席;席下观众也受音乐感动落泪。音乐、艺术是相通的,打动人的临沂文艺作品,打动人的沂蒙精神正焕发出新的张力。
近年来,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临沂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注重创新理念,坚持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路径。推出一系列优秀剧目,以文艺的形式将沂蒙红色文化推向全国,扩大了红色文艺作品的受众群体,有力助推了沂蒙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