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4日,“戏说诸葛”小戏小剧展演活动在临沂兰山区的沂州里上演,当地人用当地话,演绎了诸葛亮沉着冷静、机智迎战等形象。台下赞叹不断、掌声连连,“这个好啊,在家门口就能听歌看戏,希望以后这样的节目经常办”,观看演出的张大爷说。
什么是小戏小剧?简而言之,就是演出时间较短的小型戏曲、戏剧,演出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近年来,兰山区着力实施小戏小剧创作工程,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小戏小剧,让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生活化、大众化、故事化、情景化,变得“可看、可观、可体验、可感受”。有展示临沂商城发展历史的小剧《两代人的致富路》;有聚焦孝道家风的现代小戏曲《欢喜婆媳》;有展现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一生情缘》;有展示普法教育的《惠民普法 与民同行》等各种小戏小剧。
地地道道的柳琴戏“拉魂腔”、催人泪下的红色故事、贴近生活的现代剧目……日前,50多部代表临沂小戏小剧最高水平的优秀作品,在临沂市人民广场轮番上演。每场演出的现场都座无虚席、市民如潮,到不了现场的,还能在线上看,让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活”了起来,迅速火出了圈。
除了将舞台搭在“城市会客厅”,打造了沂州里、王羲之故居、灯火兰山·新琅琊等多个文化片区,近年来兰山区积极破解城乡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探索文旅管家新模式,以“送戏下乡”的文化惠民活动为乡亲们送上精彩的“文化盛宴”。
“今科得中,来娶素花,放牛娃做了高官,都是俺素花福气大……”6月18日晚,非遗弦子戏经典曲目《姊妹易嫁》在兰山区枣园镇大林庄村中心大街上演,悠扬的唱腔、接地气的表演吸引众多村民到场观看。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戏传承人刘妮介绍,这个古老的剧种面临失传的危机,小戏小剧让乡音质朴的弦子戏找到了抓手,也慢慢拥有了群众基础。“每次演出,村民们主动帮忙搭戏台子、收拾道具,令人感动,更坚定了我传承和创新弦子戏的初心。”刘妮说。
兰山区在“一村一年一场戏”实践中率先探索文旅管家服务新模式,由区文化和旅游局制定管理办法与考核标准,公开招标确定文艺表演团体,负责组织惠民演出和人才、队伍综合培训,再由第三方进行演出质量评估和群众满意度考核。此举避免了公共服务难以有效监管的问题,倒逼文艺团体问众所需、修炼内功,不断提升节目水准、吸纳优秀人才。
在带活全区28支庄户剧团的同时,兰山区还以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要力量,以“红色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小分队的方式,进村入户开展文艺巡演,以短小精悍的节目倡树文明乡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通过区、镇、村多级联动及各类主体共同参与,我们实现了阵地、队伍、活动等资源有效统筹,也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文化投送方式。”兰山区文化馆馆长白振华介绍,该区已实现311个行政村小型文化队伍全覆盖,今年以来,线上线下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达2107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