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干净清爽,墙面整洁一新,环卫工人不间断巡回打扫……早春时节,走进费县东蒙镇龙泉村,草木初萌,纤尘不染。“以前村里的垃圾到处都是,现在打扫清运得可及时了,环境是越来越好了。”街头巷口休闲聊天的村民说起村里的环境变化,都交口称赞。
龙泉村的美丽蝶变是费县城乡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费县不断创新推进路径,完善工作措施,集中攻坚克难,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费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名列前茅,被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表扬,获得广泛认可。
“费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村庄数量多、面积广,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我们一直在探索寻找符合县情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运作模式。”费县城乡环卫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蒋家峰介绍说,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从完善垃圾基础设置,下苦功提升城乡“颜值”,到开展各项集中整治活动,全力攻克部分“难题”,再到完善终端处理机制,为各类垃圾找到合适的“归宿”,逐步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摸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路径。
2021年,费县按照“村民有偿服务、乡镇量力而行、县级财政兜底”的原则,以3年1.8亿余元的标准重新招标3家具备国家一级资质的专业保洁公司,继续推进市场化运作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在各乡镇配备保洁员2847名,一次性更新环卫作业车辆145台、垃圾方箱2126个、垃圾桶28711个,同时投入900万元专项资金,升级垃圾中转站、更新移动式压缩设备14台,新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亭36个、有害垃圾暂存房12处,新购置垃圾分类收集大桶16726个、小桶12448个、车辆99台,环卫硬件设施实现全面升级。
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堵点,费县通过各项集中整治活动,不断提升乡村环卫水平,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域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聚焦县域内国省县乡道路,进一步提升公路沿线容貌和路域环境水平,营造出“畅通、安全、洁净、优美”的通行环境。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和简易堆场排查治理,建立“无人机在天上拍、人员在地上查”的立体式监管模式,全年共清理乱倾倒点53处,并形成了常态化的巡查清理机制。开展人员及设备大梳理活动,制作《费县各乡镇环卫人员及设备清单资料》,将方箱、垃圾桶等设备编号细化到村居,人员具体到姓名、年龄登记入册……一项项专题活动的开展,解决了难题,理顺了机制,强化了责任。全年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6次,共出动2.03万余人次、各类保洁车辆2400余辆,清理各类垃圾5万余吨,解决问题1500余个,城乡卫生环境面貌再上新台阶。
“‘软硬兼施’夯实工作基本面的同时,我们在垃圾分类等方面也进行了有效探索。”蒋家峰告诉记者,去年全省城市管理创新为民现场会选择探沂镇王富村作为观摩点。该村自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以来,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逐渐形成规范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设施配备、人员分工、分类标准、监督检查、奖惩激励等符合乡村操作实际的“八项规范”,引导村民完成了垃圾分类从思想认同到行为自觉再到习惯养成的转变。
对于分类后的垃圾,费县探索出五种规模化的处理方式,以专业餐厨垃圾处理厂为中心,建立起覆盖全部乡镇及乡村旅游集中村居的餐厨垃圾回收体系;以乡镇垃圾中转站为暂存点,有害垃圾实行台账管理,由专业危废处置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可回收垃圾由各乡镇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签订回收服务协议,统一回收处置;县域内建设两处被动式阳光堆肥房和一处高温耗氧堆肥站,对部分可腐烂垃圾的处置进行有效探索;其他垃圾全部送至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2021年共发电8040余万度。
“按照市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要求,我们将大力实施城乡洁净工程,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强化垃圾分类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高标准再设置一批垃圾分类亭,配备专业人员,建设一处兼具观赏性、互动性、服务性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不断巩固提升分类成果,提高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蒋家峰介绍。2022年,费县将加快推进探沂镇、费城街道第三垃圾中转站,马庄镇、薛庄镇、朱田镇、梁邱镇第二中转站建设,在胡阳镇试点“撤箱改桶”,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村生活垃圾转运体系。
临报融媒记者 周宝云 孙晓光 通讯员 高云野 英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