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临沂市正值汛期,汛期天气往往呈现“降水偏多,高温日数多”的特点。继上周上演“水深火热”大戏后,新的一周,我市天气舞台依旧不平静。据预报,未来几天,我市大部地区将和雨水继续相伴。
暴雨倾盆、电闪雷鸣 入汛以来最强降雨来势汹汹
6月26日上午,我市城区乌云密布,一派风雨欲来的气势。果然,下午三四点,雨滴开始飘落,并逐渐增大,到6月27日凌晨,伴随着雷鸣电闪,雨哗啦啦下个不停,好像从天上倒下来一般。
根据市气象台公布的降水“成绩单”,6月26日6时至6月27日11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29.6毫米,折合水量约22.28亿方,其中莒南202.3毫米、兰陵161毫米、河东160.2毫米、兰山154.2毫米、罗庄151.6毫米、沂南136.9毫米、临沭132.2毫米、费县120.7毫米、平邑118.1毫米、蒙阴98.9毫米、沂水92.6毫米、郯城59.6毫米。
据统计,6月26日6时至6月27日11时,全市降水量100~250毫米的有122个站,降水量50~100毫米的有33个站,降水量25~50的有6个站。其中,莒南县筵宾站以231毫米的“成绩”夺得降水榜第一名。
久旱逢甘霖,淅淅沥沥的雨一直下到6月27日上午10时许才逐渐减弱。对于此次强降雨,不少市民化身“段子手”,风趣调侃:“雨好大啊,这是欠了临沂半年的雨,半天就还给临沂了吗?”“这个天适合穿泳裤出门。”
雨后,漫步于我市城区,大街小巷干净明亮,各式花草郁郁葱葱,再加上清透的空气、宜人的温度,别样风光令人心醉。
“水深火热”转“雨雨雨” 未来几天多雷阵雨天气
上周,我市天气开启“水深火热”模式——6月20日至22日、24日至26日,受大陆暖脊和暖气团影响,大部地区出现高温天气;6月23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全市阴有中雨、局部大雨或暴雨。汛期的天气往往就是这样,降水偏多、高温日数多。这不,新的一周,我市又开启了“雨雨雨”模式。
具体来看,6月26日至28日,受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全市阴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8~10级的雷雨大风和雷电。为此,市气象台于6月26日2时32分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6月26日14时20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6月26日14时29分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市水利局和市气象局于6月26日14时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于6月26日16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记者提醒市民,6月26日至28日的降水过程影响范围广、降水量大、风力强,需加强防范山洪地质灾害、内涝及大风、雷电等灾害。
需要注意的是,6月29日(周三)起,我市大部地区将与雷阵雨天气继续相伴,期间,雨水将时不时出来“刷下存在感”,只是强度不及上一轮降水天气。好消息是,降水间歇期,阳光也会出来露个脸。
气温方面,受降雨影响,本周我市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将降至30~31℃,最低气温维持在23~24℃。
具体天气预报为:6月28日白天到夜间,阴有雷雨或阵雨,偏南风3~4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9级,气温31~23℃;6月29日白天到夜间,阴有雷雨或阵雨,偏南风3~4级,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7~9级,气温32~23℃;6月30日白天到夜间,小雨,偏南风转东南风3级,气温31~23℃;7月1日白天到夜间,小雨,偏南风3级转东南风3~4级,气温30~25℃;7月2日白天到夜间,小雨,东南风3~4级,气温31~23℃;7月3日白天到夜间,小雨转中雨,偏东风3~4级,气温30~24℃。
相关新闻
降水集中期蓄势待发 雨天避险手册请收好
入汛来最强降雨来势汹汹,暴雨和短时强降水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农田渍涝、山洪和泥石流等多种灾害。当这些灾害来袭,该如何进行防范?这份雨天避险要点,请收好。
步行出行时,尽量避开落地广告牌、变压器、电线杆等危险区域,不要靠近或在变压器下避雨。同时,远离建筑工地临时围墙以及建在山坡上的围墙;不要贸然涉水前行,警惕水坑、井盖。
驾车出行时,出门前要先检查发动机盖和车门的封闭情况以及雨刮器、制动器的状况。行车时要降低车速,与前后车辆保持距离,雨天能见度较低时,可以打开防雾灯。此外,当车辆在涉水行驶过程中熄火,要在水位还未完全涨上来前快速撤离危险区域。
遇到山洪暴发时,如在河道附近,应向高处或利用工具尽快转移。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如在山区,一定不要渡河,不要在底层疏松的山体下面久留,以防止被山洪冲走。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发现泥石流、滑坡袭来时,马上向沟岸两侧高处跑。避灾场地应选择在斜坡缓而地面土石完整稳定、无流水冲刷的地段。
道路设施被损坏,救援无法及时达到时,尽可能随身携带可移动通讯设备,以防出现停水停电、房屋倒塌、道路不通的情况,及时发出求救信息。关注救援平台信息,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由于道路不通等原因,救援队不能及时抵达救援地,此时可通过政府、学校等机构开设的网络救援渠道,及时发出求救信息,明确求援位置。
临报融媒记者 褚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