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春节刚过,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费县上冶镇的老百姓都“忙”起来了:这个村忙着做“金蛋”,金灿灿的蛋摆满了院落;那个村在专心扎扫帚,扎好的竹枝扫帚排列得像小树林;还有的村在大棚里或整地或栽苗或采摘……
“靠着‘数字电商+传统产业’,我们镇上的很多村子发展成了特色产业村,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上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子涵自豪地介绍,日前,该镇的顺和村因为“金蛋”产业入选2022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以前,上冶镇的很多村居虽然有种植、编织等传统产业,但都规模小,也挣不了大钱。怎样走出一条富民增收的新路子?近年来,上冶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数字+”策略,利用数字电商在乡村传统产业上做起了“乘法”,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腾飞翅膀。
“金蛋村”顺和村就是该镇最有名的特色产业村。村里一直有着做石膏像的传统手艺。在很多电视节目将“金蛋”塑造成好运的物化符号后,该村村民孙允兵办起了村里的第一个“金蛋”加工厂。“做好模具,倒入石膏成型,然后再上色,‘金蛋’就做好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孙云介绍,因为“金蛋”生意红火,村民们纷纷加入这个行业。
为了做大这项产业,上冶镇为该村接入高速宽带,让大多数家庭接入互联网,解决了村民网络销售的硬件问题。同时,镇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了电商产业园,聘请专家和优秀电商经营户授课指导,引导“金蛋”生产经营户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直播带货,顺和村的“金蛋”销往了全国各地。
目前,全国80%的“金蛋”都出自顺和村。该村现有“金蛋”加工及相关产业企业100多家,专兼营电商经营户86家,每天销往全国各地“金蛋”30万枚左右。2021年,该村实现年网络销售3亿元。目前,顺和村又开发了石膏小人、恐龙盲盒、宝石盲盒等产品,销量越来越大。
不仅顺和村的“金蛋”产业是全国第一,上冶镇还有好几个“全国第一”的特色产业村,姚河村的扫帚加工就是其中之一。该村有着百年的竹枝扫帚制作技艺,“以前,村里人做好的扫帚只能四处赶大集卖,造一把扫帚挣不了几个钱。”姚河村筱雅竹制品加工厂负责人王红光告诉记者,后来,有客商到村里集中收购扫帚,但是村民挣钱也不多。
2011年,王红光看准时机,成立了费县筱雅竹制品加工厂,2018年他又在镇、村帮助下,带头成立雨泽种植合作社,吸引村里7名社员加入,实现原材料统购、产品统销,在淘宝、京东、拼多多和阿里巴巴等平台开设店铺20余家,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扫帚。“现在,我们村年销售扫帚200多万把,销售额3000多万元。”王红光说。
记者在筱雅竹制品加工厂看到,王美华正忙着将竹条修剪、铺展、绑扎,不过几分钟,一把扫帚就做好了。“一把扫帚加工费2元,一天可以做120把,每月收入5000元以上。”她告诉记者,厂里工人不多,大多数村民都是拿料回家制作,成品后再送到仓库。
现在,姚河村已发展扫帚专门加工车间6家,有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单是“扎扫帚”这个特色产业,就为姚河村村民每年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入。“姚河村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竹扫帚编织基地。”姚河村党支部书记田大忠介绍,目前,该村正逐步联合周边的村庄,不断做大扫帚产业。
在农业种植特色村,“数字+”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上冶镇仲口村是西葫芦种植专业村之一,全村130个大棚零散分布在多个地块中,灌溉、交通、用电等都不太方便,限制了产业提档升级。上冶镇通过“数字上冶”智治平台,对仲口村及周围村庄的西葫芦种植面积等数据进行分析,连线成片打造1.3万亩西葫芦产业园区,实现了“大棚成方连片,规模收购不出村”的富民之路。
近年来,上冶镇持续加强农村电商主播的培养、扶持,让很多村民从中受益。仲口村的王立萍在参加了电商培训活动后,从一名家庭主妇变成粉丝量23.9万的“网络主播”。现在,她在快手平台的账号“朵朵花园花盆”平均每天接单5000件以上,做到了平台花盆售卖类第一名,带动周边20余名妇女就业。
一村一品、数字电商,上冶镇通过引导、支持各村居培育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集中打造了顺和村、姚河村、仲口村等特色村,为实现乡村振兴拓宽了路子。“我们将继续通过数字赋能,延伸服务触角,强化数字支撑,将‘数字经济’切实转换为百姓的‘红利经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上冶镇党委书记李剑说。
临报融媒记者 王珊珊 王慧 孙晓光 通讯员 张纪顺